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一套晚间档。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美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是国家媒体人文化意识觉醒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有益尝试.影片对地域文化的成功传播也为纪录片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5.
【热点聚焦】《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特有的一系列美食元素,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该节目在播出后好评如潮,饮食文化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随后,《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考结缘,在十多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的命题材料,这体现出中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所引发的诸多媒介现象中,网络世界的吐槽狂欢十分突出。这一现象与其说是大众在评价一部知名美食纪录片的续集是否合格,不如说是当前中国复杂文化语境中大众娱乐文化和公共政治文化的角力、娱乐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拆解,更是政治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生、杂糅融合、转化嬗变的表征和呈现。要解决复杂文化语境中纪录片的创作困惑,分众传播是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通过运用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旨在探究该纪录片饮食文化的翻译。结果发现,异化策略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题名、菜名、和节日习俗的英译。研究表明,对饮食文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并且体现中国不断崛起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席卷而来.它让亿万观众从舌尖上感知中国人在生活礼仪、伦理等方面的灿烂文化,一系列平凡的美食元素悄悄地触动着人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11.
蒙餐是中国餐饮文化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之一,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蒙餐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也面临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蒙餐开发与标准化的深度不够等问题。蒙餐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民族餐饮习俗的文化功能,结合现代科学的养生理念,拓展其开发思路,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2.
广西饮食文化是西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区域的饮食文化缺乏系统的挖掘与整理。但事实上,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古至今的食源、食性、食涵、食俗、食风等所有饮食文化事象,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影响都是亘古遂深和日久旷远的。从史上该地域文化圈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古医食、文化学著等方面入手,首次探究了广西唐至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区域面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厨师之乡"的河南长垣,烹饪文化源远流长。长垣烹饪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主要体现在餐饮、烹饪人才和教学等几个方面。把烹饪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深层次挖掘烹饪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项目,才能更好地弘扬长垣的烹饪文化,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烹饪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烹饪留学生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及进一步推动烹饪留学生教育事业,能扩大来华高等烹饪专业留学生规模,并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天然物品的改造、陶瓷器具的发明创造、金属饮食器具的发明创造几个阶段,表现为对制造原材料的不断追求与改良,形成了饮食器具文化。它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历史、科学技术、风俗礼仪、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珍贵信息。其外形、装饰等,都与艺术、民族习俗、政治制度等有关。因此,饮食器具除有食用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烹饪申遗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务院已经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关饮食类的项目缺乏应有的规范,显得异常零乱,特别是与中餐有关的项目,不仅抛开了红案、白案等传统的工艺分类,更使得中国烹饪技艺失去了整体面貌。由此笔者在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上提出的以"中国烹饪"为名目的申遗主张,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也招致一些人的反对。这场争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尚难预料。但一些真正的饮食文化研究者,必然会将讨论引向深入,回应社会世俗力量对中国食学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中餐的"味道"审美特有鲜、香二元结构,与阴阳模式相对应。"鲜"味离不开水与咸味,它萌生于远古烹饪品的羹中,经过从动物到植物的概念扩展,到其本质"味精"在近代的被提纯,经历过几千年的孕育过程。鲜的确认使人类味觉变四为五,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有五岳之首美称的泰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她由于有着丰富的食料物产资源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泰山人的聪慧,在漫长而辉煌的泰山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风格独到的泰山饮食文化。清新淡雅的素馔斋食,得天独厚的山珍野味,唯此独有的佳蔬香蕈,寓功于食的食补药膳,历久益精的烹调技艺,是孕育和积淀泰山饮食文化厚实的基础。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发达的食育文化,但历史上的食育并不被国家政权或政府认为是自己的职责,它主要以经验、习惯在大众和民间社会存在,知识分子和慈善家出自仁善之心的努力作为,对社会食育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食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食育困境,危机与希望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