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说到"筷戏"花生仁你一定觉得很奇怪,那可是海石花老师教我们做用"筷子传接花生仁"的游戏。只要一提到做游戏,同学们都兴奋不已。首先,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双筷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紧接着老师让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都有两个碗,其中的一个碗里有20粒花生仁。要求每组同学必须用筷子夹起花生仁传  相似文献   

2.
<正>闲来无事翻字典,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竟找不到"筷子"的"筷"字,再查清代以前的字典、词典,"筷"字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相似文献   

3.
2020年3月浙江民生电台向全省发布了“公筷公勺进我家,健康文明千万家”的倡议,本文作者被特邀为主讲人。杭州市有实行双筷制进食法的悠久历史,并且在近百年间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文章概述了针对中国“人手一筷一戳到底”传统进食方式改革试行选项的“公勺法”“公筷公勺法”“双筷制进食法”的历史过程,讨论了实行双筷制进食法的家庭餐桌普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筷"作为一个会意字,同时也是一个后起字。从竹,快声。意思是夹取食物的用具,原本称"箸",由于各地民间都有些避讳,比如舟行避讳住、翻,故改为筷。字形上边为竹字,表示竹制,下边为快,取其快速、方便之意。小时候读《水浒》,第一次见到"筯"这个字。初见之时,还不认得,觉得这个字颇奇怪,是"筋"字多一横。按照上下文,也就猜到"筯"便是筷子。让我清楚记住这个"筯"字的情节,  相似文献   

5.
蓝翔 《教师博览》2004,(5):32-32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做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可是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  相似文献   

6.
空心筷     
人们在喝汤时,用筷子是喝不到汤的。用汤匙虽可喝汤,但却不好吃汤汁,所以我想到制空心筷。把筷子挖成空心管,这样不妨碍夹菜,要喝汤在筷头一吸就行了。当然也可在筷子底端安一个网罩,防止汤渣阻塞住筷子内管。我相信这是一份好餐具。空心筷$江西省崇义县过埠中学初三(4)班@刘崇财  相似文献   

7.
快筷先生     
筷子,随处可见,不过就是两根小棍儿罢了。可是,有人就能用这筷子练出一门绝世奇功,叫做快筷功。那一日,天气尽管炎热,但状元酒楼的生意却依然不减往日,店伙计穿梭般地为客人上酒端菜,忙得不亦乐乎。"嗡嗡,嗡嗡",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被酒菜的香味引来的苍蝇,它们在碗盏间逡巡,在食客的脑门上嬉闹,惶惶  相似文献   

8.
筷子是我国传统饮食丁具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进餐工具。一方面,“筷子”以其普适性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走入任何一户中国家庭,都可以看到一个盛满了筷子的筷笼。另一方面,“筷子”又是汉文化的标志性事物,灵活自如地运用两根筷子进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你会用筷吗     
筷子,谁不会用?可你知道用筷可是大有学问、大有讲究的哦。 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两根树枝。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  相似文献   

10.
一忌叮(口当)筷 吃饭前不要把筷子敲得叮(口当)响。 二忌指人筷 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对准他人,指指点点。 三忌铲刀筷 不要将筷子在碗碟里拨来拨去,这里挑挑,那里拣拣。 四忌挑食筷 不要夹了这种菜后放下又去夹那种,或用嘴将筷子上的菜肴咬碎后又放回  相似文献   

11.
筷短流长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精工制造的象牙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而和此相映成趣的是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一说姜子牙受神乌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已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  相似文献   

12.
"两个兄弟一样高,同进同出真要好,酸甜苦辣先知晓,一日三餐不长膘。"你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天天和我们打交道的筷子。筷子,数千年前"出生"在中国。它轻巧灵活简单,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几千年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依赖使用方便、卫生,用过就随手丢弃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污染环境,消耗了大量的木材,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现在国家正在号召我们共创“节约型社会”,人们都在节水、节电、节约自然资源。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也应该为共创“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力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使用自动铅笔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既能保留“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的特点,又能减少大量木材的浪费的新型组合节能筷。新型组合节能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是筷头(即手握部分),可用无毒塑料、…  相似文献   

14.
张志锋 《教学随笔》2015,(Z1):25-26,37
<正>①在华中农业大学,许多大学生外出就餐时会带一双筷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在青海西宁,不少公司白领、公务员兜里都揣着公交卡,自觉少开车、不开车……从点滴做起,生态微行动难能可贵4 4 4 4。2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决策者和各级政府,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行动。美丽中国需要"美丽公民",每个公民意识美、行为美,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行动,也可以汇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无穷正能量。3建设生态文明,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筷子进餐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脑的发育.对浙江省82所幼儿园及186位幼儿园教师就幼儿用筷现状及教师对幼儿用筷观念所作的调查表明,幼儿园对引导幼儿用筷的关注度较低,仅14.6%的幼儿园要求幼儿用筷进餐,其中75%的幼儿是从大班上学期开始学习用筷子的;教师不愿意教幼儿用筷或不愿意让幼儿用筷主要是出于对筷子的安全性和使用难度等问题的考虑.幼儿园如果安排用筷教学和幼儿用筷实践活动,宜从中班上学期(约4岁)开始,同时要强调家园合作,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促使他们安全用筷,逐步熟练用筷.  相似文献   

16.
在丰美的佳肴前,配上一双精美绝伦的筷子,岂不快哉!材质各异、造型多样的筷子不仅用于饮食,而且已成为感受生活和社交文化的一种维系。  相似文献   

17.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18.
筷人筷语     
殷韵 《新读写》2014,(2):38-38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年代,到处都能看到一次性筷子。我们学校的食堂也不例外,忘记自带餐具的同学,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种方便。  相似文献   

19.
在餐桌上使用筷子,有一些用筷礼仪要注意。用餐前,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表示你不再需要用餐。用餐时,使用筷子禁忌更多: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一般的说法,“箸”改称“筷”是因为古代船家的忌讳.但是筷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常用到的高频词,从语音变化的发展来看,这样的词语不容易改变.一般来说,标准语的确立是和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的,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吴中地区的方言词“筷子”由于吴中先进的经济文化,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箸”的称谓,成为标准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