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只要看这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似文献   

2.
<正>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需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学会选定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一道贵州2023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探讨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相对参照物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3.
简谈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的时候,人们事先选定的、假定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正确认识参照物,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一、客观性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平时,我们说某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另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例如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而言的,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二、假定性参照物只是假定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与其它物体一样,它也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便…  相似文献   

4.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参照物.而在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说来,任何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应适当,即以研究问题方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原则. 3.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所选参照物不同,最后结论一般来说就不同. 4.当我们选定某一物体为参照物时,不论其实际上静止还是运动,我们都认为它是静止的.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说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说该物体是静止的.比如,爸爸骑摩托车把小明由家中带到学校,在途中若以…  相似文献   

5.
所谓相对运动原理,是指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其参照物的静止而言的,而静止则是为了考察某种变化而选定的标准,参照物的选择决定着考察运动的角度和效果.如果我们将运动体作为其参照物变化的标准,那么运动与静止也可进行转换.这种原理不仅对我们解答有关物体运动的题目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数学中变量与常量,动点与定点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思想和策略,现结合初中数学实例,将  相似文献   

6.
参照物就是在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我们常说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就是把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比较的结果。具体地讲,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一)运动与静止的确定——身临其境观动静物体的动与静,是相对于所选取参照物而定。当我们选定了一参照物后,如何去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呢?这是我们初学物理时感到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你不妨假想:你已设身处境地站在参照物上,这时你和参照物都是不动的。你此时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这就是“身临其境观动静”。  相似文献   

8.
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对于一个物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其运动状态作出判断,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则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对于一个物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其运动状态作出判断,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则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正>重难点解析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中,经常会看到多个动点的类型题,动点越多,试题难度越大.运用相对运动思想,可降低这类试题的解答难度.相对运动思想来源于物理,它是指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因此,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物体相对选定的参照物有关.将这一思想运用在解答数学多个动点问题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照物,通常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一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选择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是有些相对运动的问题中,题目本身就要求以其中一个运动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此时若物体的运动情况稍微复杂就不容易判断其相对运动的结果了.  相似文献   

12.
(一)重点解读1.参照物的选择在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时,被事先选定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这里要注意三点:(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通常情况下都选地面作为参照物;(2)对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如坐在汽车里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而相对于公路两岸的树木则是运动的。(3)在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应选取同一个参照物。2.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而且运动的快慢程度始终不变,这种运动被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里“匀速”二字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3.
任何机械运动都具有相对性。对于同一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到的物理情景大相径庭;表述该运动的各物理量,如速度、位移等也各不相同。例如一列火车以速度V匀速向东行驶,火车中的一物体从一定高度自由下降,从不同的参照物上能观察到以下各种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坐在向前飞驰的火车上时,会看到窗外的树飞快地向后移动.树真的动起来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自己或车厢作为参照物的缘故. 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不动的物体,它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是把它的运动情况与参照物相比较,看看它们的相对位置是不是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  相似文献   

15.
v相对=0指两个运动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往往是运动问题的临界状态. 1.当v相对=0时,运动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最高点是与参照物有关的一个特殊位置.设物体甲的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则当物体甲相对于物体乙的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时,甲相对于乙到达最高点.  相似文献   

16.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止,路旁的人说他前进得真快.可见,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在某些情况下,巧选参照物,可使研究的问题简化得多.请看以下两个例子.题目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L1和L2,在相邻的两条轨道上,甲车以速度v1向东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v2向西匀速行驶,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时间为(1998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解析甲、乙两车运动方向相反,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都在运动的问题时,如能选择适当的物体作参照物,可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运动时,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例1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在扶梯上的人从一楼送到二楼,若自动扶梯不  相似文献   

18.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参照物选择得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确定物体足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参照物.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参照物是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前提,在实际当中,只有正确地合理地选择参照物,才能对具体问题作出明确的判断.下面就有关参照物的题型归纳举例如下:一、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时可假想自己站在选定的参照物上去观察,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即可判定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例1一辆卡车在公路上行驶,如果选卡车为参照物,坐在卡车上的人是的.(1991年北京中考题)解析我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由所选参照物来决定的.当选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时,坐在卡车上的人相对于卡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人是静…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一列行驶中的火车.选不同的参照物,火车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B.对一列行驶中的火车,选不同的参照物,火车运动状态的描述一定相同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D.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的 2.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 .1 .2n护sC .1 .2fnl/sB .1 Znl/sD .1 .2knl/s A.汽车从启动到停止用了155,通过45m路程,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同一辆行驶的车厢内坐着两个人,以其中一人为参照物,另一人静止 C.只有不动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甲物体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