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多元利益主体逐渐形成,文旅融合为其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以共生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实际调研、逻辑推理等方法,明晰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的城市价值、现实逻辑及发展问题。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主体存在:共生单元人才薄弱,缺乏行业全面需求;共生界面形式单一,偏利共生现象普遍;共生模式开发不足,尚未形成特色品牌。建议以体旅融合为点,促进共生单元的人才生成;以旅游资源为线,树立多元界面共生产业链;以文化内核为面,打造互惠共生的模式品牌。  相似文献   

2.
为促使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健康有序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将民俗体育的功能和角色作为研究的对象,从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民俗体育的环境为起点,经过分析将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角色定位为国家政治形象提升的辅助者、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者、乡村环境治理的促进者、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同时,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对其功能进行了调适,路径为:助力改善民生,提升国家政治形象;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衡城乡经济发展;倡导和谐共生,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9,(10):855-85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民俗体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肯定了民俗体育现代化转型中的价值,多方位、多角度地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民俗体育的最优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民俗体育现代化转型成因主要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动民俗体育转型。提出:1)民俗体育理论研究要不断深化,民俗体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要多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创造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2)民俗体育要主动跨出国门,走向国际赛场,在开展民俗体育运动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加强民俗体育翻译研究,打破语言障碍;3)民俗体育要积极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既要坚守优秀传统元素的传承,更要寻求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课题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推广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应用研究,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江庆典作为韩国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的代表,彰显了韩国民俗节庆的体育表达。通过对汉江庆典的演变、文化内涵与游戏表征进行探析,架构起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的耦合机制:竞技性体育+娱乐式传统民俗文化融合、体验性民俗+参与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观赏性文化+学习式节庆旅游文化融合。反思关公文化旅游节庆的启示得出:“武圣杯”体育赛事的泛娱乐化开发;关公民俗体育的身体展演与文化意蕴;关公文化的体育仪式与精神符号架构。为关公文化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湘西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旨在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湘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发展特征及区域特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民族艺术等民俗事象共生共存、互融发展的特征.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有着形式各样、层次不一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重的区域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胶东武术门类种多、流传广泛;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秧歌、渔民节活动个性突出、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8.
探讨民间体育与魅力乡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表明:特色小镇进程对乡土村落的冲击与消解,乡村中传统道德呈现出碎片化、边缘化,乡村精英离家飘荡以及趋于没落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乡土危机的主要表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失调表征与民俗民间体育价值的交集对接,形成了民间体育与乡村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提出了乡村建设与民俗民间体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依据对文化生成性特征的理解,民俗体育文化也自然具有了生成性文化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整个生成机制涉及三方面的内容:1)历史的凝结决定着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成轨迹;2)人类的创造性是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成动力;3)范式的建立与更迭是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成内涵.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是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生活类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个性特征的主要领域.强化田野作业,直面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现实,走出传统研究的困境;深化区域民俗研究的内涵;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民俗体育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确立研究重点是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崔涛 《当代体育科技》2023,(7):151-154+186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从探析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治理路径的意义与价值出发,从政策法规与制度、组织机构两层面提出以下路径:解放思想,努力实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条理化;多措并举,统筹兼顾,促进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合理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保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体系精准化;优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治理组织结构;重视民俗体育文化产业非政府组织的构建;加强民俗体育文化智库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智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民俗体育作为乡土文化的优良载体对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对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代际冲突机理进行梳理,探寻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困境与路向。研究发现,本位冲突造成民俗体育的流失与改造、观念冲突导致民俗体育边缘化、政策冲突造成代际场域传承不适,是造成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时代困境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由代际传承向代际创新的自治转变、由代际冲突向代际团结的德治转变、由政府治理向社会融合的共治转变是我国民俗体育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厘清民俗体育和体育民俗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上海为个案,介绍其体育民俗的发展历程。认为:古代上海的体育民俗既呈现出江南民俗的普遍性,又具有上海自身的地域特点;近代上海体育民俗有了区域的分化,同一种民俗事象也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建议:厘清体育民俗各项目的归类;更好地依托传统节日、新型节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开展体育民俗活动;还体育民俗于民众。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娟 《体育科学》2008,28(4):84-96
以民俗体育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流变及传承发展为研究内容,选取龙舟竞渡作为调查对象,探析生活世界中民俗体育产生发展的路径和形式,揭示民俗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图式及特征.研究认为,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民俗体育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仍然具备存在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但是,社会认同和现实参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民俗体育的现代转型离不开相应的现代性生成机制.民俗体育的现实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与现代体育的合流、走竞赛表演的社会化道路和散落于民间的自在自发方式;而传承主体的多元化、传承行为的理性化、传承心理的更新和传承体系的制度化是民俗体育自我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共生理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为解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对陕北传统体育发展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陕北传统体育与岁时节日、宗教、宗族、健身娱乐等多元共生,是陕北传统体育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社会变迁冲击着传统体育共生关系的主体构成、资源相对优势以及共生约束条件。旨在为陕北传统体育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法对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旨在选择合适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存在共生关系,体育消费市场是二者的共生介质和纽带,它们通过在共生界面产生能量转化,达到优化和提升整体增值。以体育消费市场为支撑,以供需为切入点,在宏观层面制定政策,释放政策利好,激励协同发展;在中观层面建立机制,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快制度创新,有效规范协同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行为;在微观层面创新模式,制定体育消费市场供需对接的保障措施,是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民俗体育随着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同民俗文化相同的变迁过程:由"民众日常生活"到"农村生活"到"历史遗留物"再到"民众日常生活";我国民俗体育的现实路径由文化产业化、文化自觉、文化分化、文化遗产化四条主线构成,它们之间四位一体、互促融通。民俗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人的自然化"属性,它造就了民俗体育的变迁历史,决定了民俗体育的现实路径,并引领民俗体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逻辑分析法探讨江苏区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色等.江苏体育文化在基本特质上与江苏文化具备相通性;省内文化差异与融合共存,优势项目布局反映出特定的文化基调;区域性赛事和民俗项目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江苏体育精神作为价值内核引领江苏体育文化发展.建议:江苏体育文化发展应关注和回归人本,立足于本土和地域特点,圈带联动,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民俗体育”为篇名的214篇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Ⅴ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和演进脉络,旨在从历史维度明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全面把握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前沿主题、症结和演化趋势,立足现实维度和自我维度探索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未来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以民俗学和文化学为主导的人类学、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研究热点围绕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个案民俗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旅游展开。进一步研究建议,以时代感召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时代的衔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以项目供给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项目的普适化;以强才育人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民间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咨询。研究表明:我国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体育项目竞赛体制与竞赛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备。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不足、应试教育弊端、物质保障匮乏是阻碍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