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涛 《新闻传播》2005,(2):33-34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  相似文献   

2.
前述诸例,大体都是“解答式”的。释疑点还有其他形式,现举一些重要的如下:咨询式——《中国消费者报》1997年1月31日报道有关专家的意见,“对部分都市人应进行‘心理扶贫’。”这就是咨询式。当前,部分大都市人中,存在着一种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心理贫困”的”“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自己并不贫困,却时时抱怨“太穷了,收入水平太低”,因此这些生活早已步入小康或富裕的人们,反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很不满足。不久前,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对500户居民进行一次收入与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是低收入阶层最有满足感,12.7%的自…  相似文献   

3.
地市党报如何唱好全国“两会”这台戏,让“两会”报道变得可读可亲,使读者喜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我们只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经济报道中的“有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称为“家常菜”。现在的一些媒体的经济新闻,多是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肤浅表象的报道。每年的“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这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如同白开水,读不欢迎。其实,只要媒体把读天天吃的“家常菜”做出特色,也能合乎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6.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孙世恺 《当代传播》2001,(2):56-57,55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七:图表式报道   面对电视直播和电脑网络的挑战,新华社从 1999年推出图表式报道。它以图形和表格等形式反映报道的事实,或提供背景资料。这种图表式报道一般有两类。一类属于新闻报道的。这是用图表的形象及时反映新闻事实,而新闻性又是它的“灵魂”。如《北京青年报》 2000年 6月 15日刊登新华社播发的《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谁涨谁落》《汽车产量增长 出口下降》等,每篇图表都阐述一个十分完整的新闻主题,而且独立成篇,新闻性也较强,就属于这一类图表式报道。另一类属于新闻资料性的。这类图表式报道往往是结…  相似文献   

8.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9.
王晴 《传媒观察》2004,(9):61-61
提起“经济报道”,人们立即会想到“观点 例子 数字”,“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新闻的代名词。事实上,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生动耐读、引人入胜。像《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经济类报刊,近几年来不断尝试改革经济报道形式,在“活化”上下功夫。据笔者观察,引人入胜的经济报道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共性: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1.
乔阳 《新闻窗》2005,(5):65-65
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指那些通过教育事实的现象层面,揭示其内部本质的报道。如: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招生考试、收费上学等等。这些热点问题往往隐含着许多复杂的背景和具体情况,一般的“纯新闻”报道,就难以向读者交代清楚。深度报道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用相对多一点的时间,挖掘有关背景材料,把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下来分析,让读者能更透彻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全貌。  相似文献   

12.
党报经济报道深度化的形式和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报道兴起多年,人们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新闻体裁,而南方日报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并不把深度报道局限于一种体裁。深度报道是我们搞好经济报道的思路,而实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经济新闻中的深度报道关键在于“深度”二字,也就是要揭示新闻背后的本质,要给读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力;至于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字消息,可以是几千字的解剖式报道,可以是追踪式的系列报道,可以是一个专题版面,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特刊。“包装广东”直指本质在一次评报中,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提出:“让我们承担起包装广东…  相似文献   

13.
说起硬新闻,往往与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静态性报道、主题先行式报道等等内容联系起来。做硬新闻,创作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换句话说要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4.
范旭   《岭南新闻探索》2006,(1):13-15
如何做大做强正面宣传?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面前的历史课题。有些生硬的工作性报道,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有些单纯的表扬性报道,可读性并不很强;有些传统的“四季歌”报道,没有多少创造性。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和创新正面宣传的艺术和形式,使正面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不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可以在“五个改进”上再下一些功夫:  相似文献   

15.
最近,国内发生了两起“夺人眼球”的轰动事件:一是央视青年歌手大赛“歌手不识国旗”,二是上海“女硕士闯红灯被拘留”。这两件事本无关联,但由于发生时间相近、报道手法相似,于是“两种原料”在网络媒体中汇成了一道大餐——哈哈镜式的“妖魔化”报道。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初以来,本报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以及其他一些通讯员,深入部队,采写了一些‘泪击式新闻”,这些报道受到了读者的赞扬,在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为什么这些报道会受到读者的好评?通过分析、研究其中部分作品,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用亲身感受,向读者报告了鲜为人知的事。从作者足迹所及的地方看,有的去的是“无声无息”的地域(如李健所去的内蒙古边防五连防区),有的去的是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如邹陈东去的西藏墨脱),有的是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雪域采访(如张林等的帕米尔高原之行),…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对枯燥冗长、艰涩难懂、论文式的经济新闻进行了如下归纳和讥讽: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受众?笔者认为,只有背靠“生活”这棵绿树,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经济报道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摘     
新闻主题怎样言人所未言王化云在《新闻主题怎样言人所未言》一文中指出:如何使新闻立意“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言人所未言”,认为可从以下形式进行探讨。纵横扩展式。一种新闻素材,犹如一个多棱镜,可以闪射出不同的折光,这就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多角度立意创设了有利条件。写作时,应当广开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挖掘素材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从中确立一种最深刻、独特的主题思想,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来。推陈出新式。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老主题”、以会议报道为例,常见的写法是罗列一大堆会议内容、与…  相似文献   

20.
政治教育报道既是军报的宣传重点,也是宣传难点。政治教育报道2难,集中体现在难写、难编、难登上。难是坏事,但它又逼迫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不断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找其生机与希望。从这一角度看,难也是好事。拙文拟谈谈有关使政治教育报道“实”起来的一些问题。在近几年新闻改革研究中,一些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军事训练报道要“虚”起来,政治教育报道要“实”起来。提出这“改革目标的背景是:有些军事训练报道太安了,技术性强,读者看不懂,又容易泄密,因此,要多从提高思想性上下功夫。而政治教育报道往往是认识了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