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看作者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中有一系列诸如既否定片面贞操观又反对寡妇改嫁,既赞扬男子痴情、为情付出又崇尚男子爱情不专一、肯定一夫多妻制,既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又仇视无辜女性等看似矛盾而内在统一的思想,而蒲松龄提出并推崇的关于婚恋方面“妾为君贞,君为妾义”的道德规范是其爱情婚姻观的关键内容,也是导致其思想表面矛盾深层统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是独具特色,既进步又局限,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此,我们应该持客观态度,既不应过分拔高也不应过分贬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据统计,全书五百余篇,其中描述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命运不同、形态各异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或为人妻,或为人母,是作者笔下悍妇、妒妇、女强人、女豪杰以及善良贤惠、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柔石的小说《二月》写于1925—1926年间。二作女主人公子君与陶岚所处的社会环境基本相同,都生活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时代。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反映了一代人的要求;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成为当时青年向封建势力斗争的主攻方向。子君、陶岚都是新思想薰陶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为实现她们各自的目标,表现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她们的结局都认为是悲剧,她们的悲剧又都被认为是经济地位不独立和社会制度不合理导致的。 子君和陶岚的结局不都是悲剧,我认为,不幸是千差万别的,能对其原因一言以蔽之者,惟有当事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日两国女性文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传统观念束缚,有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和家庭观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通过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女性要求改善自身境遇的积极诉求,并试图从占统治地位的男权的压迫下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和权利。对比中日两国女性文学作品的异同,可见当代两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权主义表现。  相似文献   

6.
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婚恋观以及她们作品人物着手,比较两者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未婚女研究生作为高知女性,她们的婚恋观预示着中国婚姻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她们恋爱目的明确,择偶标准复杂,对婚姻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帮助未婚女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社会、学校等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引导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知识女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描写对象。究其形象,或知书达理,或贤良淑慧.或忠贞不二……戏剧大师曹禺笔下的蘩漪和文坛巨匠鲁迅笔下的子君却独立于她们之外。她们为了爱而觉醒.却又为了爱而迷失了自我;她们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但又未能彻底摆脱封建礼教的禁锢.是什么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呢?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偶然中透着必然。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21,(4):90-97
二战后美国重拾的消费文化对女性的婚恋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索尔·贝娄的中期作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氛围展开的,其笔下的女性人物荡妇安吉拉就是享乐式虚幻婚恋观的时代代言人,而悍婆莱娜达则是功利式合同婚恋观的理想活化身,还有善女马德琳是女权式独立婚恋观的终极践行者。她们处处为读者展现着消费时代女性们热衷于时髦的、物质化的生存方式以及迷恋浪漫激情、自由放浪式的生命体验,同时她们的生活也时刻充斥着都市人莫名的焦虑和恐惧。这不仅是贝娄中期作品的审美基调,也是他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现实体验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蒲松龄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较之以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在对女性的肯定与张扬方面达到了前人从未企及的高度,作者笔下的她们是美丽的,贤惠的,并且富有反抗精神。在欣赏她们美的同时,我们也在思索她们的美丽贤惠是为了什么?她们在男权意识强烈的社会中真正获得了幸福吗?由这些女性形象折射出的前卫女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华章》2010,(36)
作为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男性作家,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大多是通过这些女性的婚恋观表达出来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卡斯特桥>中苏珊和她的女儿伊丽莎白简·纽森和亨察尔的情人露西塔三个女性形象窥探哈代的女性观中对女性情感的审视态度.说明哈代女性观中情感意识层面上的双重否定,具体表现在他不满女性对自己情感的过度压抑,同时也反对女性情感的过度的欲望和放纵.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这些妇女不论以什么形象出现 ,都使读者感到清新、鲜活 ,她们以独立的爱情意识向封建礼教挑战 ,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本文通过《聊斋》中女性选择对象的标准 ,追求爱情不重结果 ,以及她们不甘于被奴役的地位的论述 ,揭示了《聊斋》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 ,展示了她们新的思想和新的气魄  相似文献   

13.
在"三言"中,婚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和影响最大。这类作品常把"情"、"欲"放在"礼"、"理"之上,要求"理顺人情",打破门户之见,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幸福爱情,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和维护女性尊严,否定传统的贞节观念,体现了进步的婚恋观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4.
魏雪 《考试周刊》2009,(51):204-206
本文通过自编《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对长春市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结果53.5%的大学生正处于恋爱中或以前有过恋爱经历,60%的学生在恋爱中追求天长地久,但只有不到50%的学生打算与大学时代的恋人结婚。不论男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家庭和事业同等重要,而且不维系没有爱情的婚姻,对性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在校结婚学生基本持否定态度,并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婚姻观较为积极乐观,性观念逐步开放,要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性观念,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性观念,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直关注英国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教育等问题,在《爱玛》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中,奥斯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教育状况.在男性统治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定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主要的出路是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寄宿学校,而她们所学的知识或技艺只是一种婚姻市场所需要的装饰品,既肤浅又无用.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数以万计的列女故事中,有一种特殊的奴婢--媵,她们与其主母一起上演了许多的人间悲喜剧.她们既是女主人的陪嫁奴婢,有时又充当了夫主妾的角色.在夫主去世后的岁月里,她们恪守"忠、义、节、烈"等传统女性和奴婢的双重价值观,或与主母一同守节,或与主母一起殉夫,或为保存主母孤儿殚精竭虑,堪称是夫主家里一位十分特殊的"家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定量地分析女性就业状况与婚恋观的改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收入越高的女性,婚配比例相对更低,尤其是大量高收入的女性高管或企业家;近十年来,伴随着就业状况的改善,被调查人群中婚配的女性比例下降明显。针对这种婚恋观的改变及背后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女性应坚定向社会索取保护的权利,在财政、社会保险投入领域加强保护,解决女性在追求婚恋、职业理想的先天的后顾之忧,并做好婚恋观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些追求人格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蒲松龄关注、同情女性命运,并为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吹响了号角。《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处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表现。蒲松龄塑造这些女商人形象,在肯定她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世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明清女读者对《牡丹亭》的至情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们不仅对至情思想进行了感性的阐释,而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至情思想便真正融化为她们的内在精神。女性评点者既感性又理性的批评方式继续教育着包含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不同文化层面的其他女读者,影响着或引导着她们的阅读思维,从而以无形的陶冶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明清女性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