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忌人为拔高目前经济报道的通病是,见效益就是“显著”,见增产就是“丰收”,见适用就是“高质量”,见变化就是“旧貌换新颜”。反映到报纸上好像企业都是一样先进.产品都信得过,给读者以宏观失真的感觉。现实经济生活告诉我们。经济生活的原貌并不是在一个等高线上活动,而是参差不齐的。企业中有效益好的,有一般的,也有差的。在效益好的企业中,还有“冒尖”的。作为客观反映经济生活的经济新闻必须从经济活动实际出发,决不能人为拔高。如何避免人为拔高呢,一要深入采访,客观分析,表达准确,二要认真“筛选”,理出层次。只有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吹不擂,恰如其分的报道,就可防止人为拔高。  相似文献   

2.
张力 《声屏世界》2010,(3):25-26
叫好就是叫座,叫座就是叫好,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可“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一旦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何谓编研?简单说,就是“编”与“研”,就是“编写”与“研究”。不过,依笔理解,编研,就是“研”与‘编’.就是“研究”与“编写”。前多为编而研,而后多为研而编,尽管只是两个字的前后的置换,但所反映的本质却不同。因此,所谓编研,也是先研后编,这是早已为业界人士所认知的,只是我们在长期的编研实践当中,编的概念、编的意识往往要多于“研”的成分。要重于“研”的分量,因为,我们遵从的多是某一教科式的编研模式,即:确立编写题目(选题)、拟定编写大纲、查找编写素材(选材)等等,“编”是目的,“研”是手段,所以,常常先人为主,一切都在“编”字上面做章。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5.
《新闻导刊》2005,(3):31-31
财政报道要注重人性味,关注前瞻性。财政报道少不了经济味.但是过于严肃和理性,就会陷入冷漠,不是“概念 数字 例子”.就是“过程 措施 效益”,读肯定不喜欢。事实上财政的政策执行、资金分配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干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财政报道不能只见事见钱不见人.而是要通过人情味的表达,笔下有人.把人的活动与财政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写,写政策、写事情、写资金分配,都要有人格化的表现.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事情又见人。  相似文献   

6.
封面设计上有时需要“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表现手法,但更多时候却需要“浓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表现手法,“以一胜万”,“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少”与“简”并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简陋”,它是向“单纯”发展的“简练”。古人论诗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简单浅露的作品,令读者味同嚼蜡,表现的语言单调,再复杂的画面看着还是简单。“简练”,就是要精,要纯,要整体,要简洁素朴,与贫乏、单调、呆板的“简单”绝不等同。成功的封面设计常常是以最简洁明了的艺术语言去揭示最深邃复杂的书籍内涵,…  相似文献   

7.
《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译》最近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与《天工开物新注研究》一书堪称为珠联璧合的姊妹作,都是作者杨维增副教授十多年来呕心沥血、艰辛钻研的劳动结晶。笔者先睹为快,深感有推荐的必要。《天工开物注研究》已有专文介绍,此不赘述。这里要谈的是二十多万字的《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译》一书。顾名思义,它包括作者对宋氏的思想研究(上编)和诗文注译(下编)两大部分(以下简称“上编”或“下编”)。“上编”是对宋应星思想作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所运用的材料主要是过去所称宋氏的“佚著四种”,兼及《天工开物》的有关内容。所谓“佚著四种”,就是本书的“三文一诗”,指的  相似文献   

8.
标题十忌关于新聞标题各方面的意見我們談得不少了。对于制作新聞标題,确有一些必須遵循的規例,有一些应当极力避免的毛病。現在試归納为“十忌”,罗列于后,以供参考。一忌题不对文。一个标題不要說不能“离文万丈”,就是与新聞內容稍有出入,都是要不得的。这就是說,标题首先必須准确无誤,严防有意或无意的差錯,也包括不符事实的渲染和虚夸。二忌态度暧昧.一个标題如果根本丧失了报紙应有的立场,該褒者貶,該反对的表示赞成,当然是莫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日报》干摄影记者,天天都挠头的事就是怎样把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的经济新闻拍出好照片。拍出有实证力、有说服力的经济新闻图片,不但费力,而且费神,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你总得先琢磨把经济问题形象化,然后再用摄影语言去表述,画面不但使读者一看就懂,还得力争吸引人。 没有捷径,只有规律。目前同行们较有共识的一点是,在拍摄经济新闻图片时,忌抽象,抓生动。 所谓忌抽象,就是千万别“虚对虚”:比如拍某厂某店效益好,就来个车间、店堂的全景或近景,画面上再加上几个人,就说是气象可喜,效益不凡。谁信,又怎么能让人信?  相似文献   

10.
编杂志与编报纸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流程比较长,按约定的操作期限,需要个把月。如我们这本杂 志,一般是每月5日发稿完毕,下月5日出版发行。按部就班,环环相扣,既不容易出错,又省心省力。 然而,从去年4月改版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规矩”过,几乎每一期都像报纸一样“抢稿”,有时甚至需要抽去一半原已编排好并出了清样的稿件,换上“热气腾腾”的、“抢”来的稿子。为什么?新闻记者都是“喜新厌旧”的,《新闻记者》当然也要追求时效,总不能让“明日黄花”盛开吧!于是,我们宁可“自讨苦吃”,也要把最新而很有价值的内…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牛干事相亲孔令杰 牛干事姓牛名子儒,是沈阳军区某部新闻干事,因在重大任务中担任政治部《战地快报》稿件的编辑工作而被官兵们敬称为“牛编”。 “牛编”频频在报上露脸,天天笑容可掬。可近日,细心的战友都发现,“牛编”的脸却是阴多晴少。 原来,他接到河南老妈的电话,老人家亲自给儿子作了指示,今年春节一定要“领一个”回去。并委婉地透露,“牛编”在广州打工的弟弟今年春节就要把对象领见父老。 想来也是,“牛编”事业上是一帆风顺,没让家里操过心,偏偏爱情鸟迟迟不来,眼看就要步入大龄青年之列的他曾有不少人给张罗过对象…  相似文献   

12.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文字工作10年了。承蒙编辑的厚爱,本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对此笔者心存感激,但是当看到见报稿与原稿想要表达的意思有较大的出入时,那种感觉真叫人哭笑不得。在此,笔者试从一个普通作者的亲身体验和读者期望的角度,贸然地对编辑谈谈编稿“三忌”。一忌张冠李戴、以偏盖全。举个例子来说,单位的下属车间最近有位职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下面工作.每年最大的难题就是《档案管理》的征订。(编:真不好意思,让基层作难了。)到各单位找领导征订时,他们几乎是一个调子“订这有啥用?”你给他讲重要性时。他却说:“比党报党刊还重要?”(编:领导说的也是实话。)这些领导的素质虽应有待提高.但我们的办刊质量更应该提高。如若办成像“大河报”、各种“晚报”那样人人喜闻乐看的故事性刊物,(编:真办成那样倒不难。就是出版局不允许。刊物定位是不能越雷池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16.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17.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千头百绪,千变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两个字:人与物。当然,这里的“物”包括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而“人”则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新闻界过去并非不重视人与物的关系,也曾提出“见物又见人”的口号,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其实,“见物又见人”是新闻价值与读者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那么,经济报道究竟如何突出人的因素,做到“见物又见人”呢?近几年不少报社记者在这方面都  相似文献   

19.
《宜昌日报》今年下半年在提高报纸质量过程中,“四管齐下”攻标题,一改过去党委机关报标题老套、呆板、重复、乏味的局面,使新闻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宜昌日报》编辑部认为,过去很多新闻缺乏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是“死”在标题上,因此,确立了“增强可读性,从标题抓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标题“准确、鲜明、简短、通俗、生动”的十字要求,并采取了四条措施.—提出忌用词语.为解决标题落俗套、重复多的问题,编辑部提出了《宜昌日报标题忌用词语六十例》,规定诸如“强调指出”、“效果显著”、“一致好评”之类词语为忌用语,逼使编辑记者抓新闻、抓特点.特别是会议报道和经济报道忌用一些词语之后开始活起来.—实行“差额选举”.过去标题差,原因在于作者用功少,编辑也不爱动脑筋,总编审稿来不及.要闻部率先进行标  相似文献   

20.
文学应该有一点教育功能,乃至也不排除宣传功能,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无论是教育功能还是宣传功能都必须是文学式的,而不该是“教士”式的,或是“骑士”式的。偏偏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教士”式的作家、“骑士”式的作品,比重并不为小。几千年前的神话文学,希腊人是当作“人”的精神折光、情趣折光来编的,所以那里面的很多“神”其实就是“人”,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只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理睬人间的事。例如宙斯,不仅有妻有子,还有情妇、有私生子。西方的“银河”一词之所以是“奶路”——“milkg way”,就是因为宙斯太太的乳头被宙斯的私生子狠狠嘬了一口,失禁倾泻而造成的。被我们当代某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