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手机短信独具的传播特点对政府形象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今社会,政府更看重利用网络,尤其是微博等新方式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手机短信的重视不足。通过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和政府利用手机短信的案例的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政府利用手机短信提升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官方微博:政府形象塑造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具有大众性、裂变性、透明性等特点。研究利用官方微博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只有充分认识官方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政府的良好形象,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大化,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在传播中具有大众性、裂变形、透明性、即时性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的打造塑造政府形象。但同时微博传播又具有双面性,只有了解政府微博的特征和作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微博管理的机制,打造政府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机遇:扩大了网络世界中的公共领域,延伸了政府形象的传播范围;开创了独特的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政府形象传播阵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即时塑造和修复.作为一把“双刃剑”,微博的发展也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注重个性化表达,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人对政府形象形成的共识;缺乏信息的把关人,难辨信息的真假,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阻碍政府和民众的良性沟通,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微博由于信息传播及时高效、反馈互动及时强大和多种信息形式共存等传播特性,促使政府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塑造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为政府品牌形象塑造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引入目前品牌营销领域的CIS战略结合微博传播特性,对"上海发布"新浪政务微博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基于政务微博传播特性进行政府品牌形象塑造,最终得出了如何建设政务微博品牌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三方面的具体结论。  相似文献   

6.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7.
姜巍  传馨 《报刊之友》2014,(9):15-17
微博时代,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形象输出的另一个出口,政务微博的建设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政府形象有重要影响。前微博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大众传媒和政府自身完成,微博产生后,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形象展示的另一个途径,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平安广州”等三家政务微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地方政务微博在塑造政府形象中的作用,并探讨利用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微博时代,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形象输出的另一个出口,政务微博的建设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政府形象有重要影响。前微博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大众传媒和政府自身完成,微博产生后,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形象展示的另一个途径,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平安广州"等三家政务微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地方政务微博在塑造政府形象中的作用,并探讨利用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吴雯 《东南传播》2012,(12):54-56
政务微博,以其即时、互动、便捷的传播优势,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新型互动平台,被认为"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整体格局"。那么,如何利用微博进行政府信息的传递,通过促进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正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笔者通过对国内较为成功的政务微博的跟踪观察,和与浙江金华市政务微博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就目前的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传播学、公关学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形象的"微"传播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23):55-59
自媒体平台给政府形象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显放大了政府发展目标与公众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风险,传统政府形象传播理论和方法在微博时代都显现出不适应性。政府形象传播亟需转变传播观念,形成政治认同视域下的微博仪式传播思维;亟需建立科学的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提升政府形象传播的有效性;亟需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建立对话新思路与新平台,拓展政府形象微博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任志强玩微博改变"大炮"形象到广东第一博"平安肇庆"重塑公安亲民形象,微博给社会大众及组织创造了一个平等、互动、没有界限的形象传播大舞台。交流性的传播模式给一向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展示自身的机会,而且微博将各个虚拟的社交圈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传播网络,完全迎合现今大众的表现欲与传播欲,对于个人、组织的形象塑造与改善也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微博在塑造、改善个人与组织形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微博热现象以及个人、组织形象塑造与改善的案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传播学与个人形象研究,达到正确运用微博进行形象塑造与改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许凡 《新闻世界》2013,(6):180-181
政务微博的出现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割伤自己。因此,在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舞台上,如何利用好政务微博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塑造政府的亲民形象,已然成为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下,各大主流城市纷纷通过广泛参与全球经济、不断推动区域发展从而塑造和推广自身的形象。在实践过程中,政务微博作为党和政府执政资源的一部分,因其对政府形象的广泛影响和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和塑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厘清政务微博建构政府形象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走出一条建构织博为民、问政利民、取信于民政府形象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张婧 《青年记者》2014,(2):15-16
政务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平台,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舆论的引导安抚、政民关系的培养、政务形象的塑造上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量化分析,试析现阶段政务微博有没有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建设的作用,是否有效地搭建了政民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是否积极正面地塑造了政府形象,并提出对政务微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政府微博是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一条新渠道,其在政府发挥沟通、协调、服务职能,追求自我完善,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方面已经发挥作用,是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手段,但是政府微博,作为一个网络新兴事物和政府公共关系构建新手段,受微博这一媒介本身特性、已有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大的媒介传播环境等条件限制和制约.随着政府微博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深入和不断探索,政府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政府新闻传播中的形象设计与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立、维护和保持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已成为贯穿政府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基本诉求和评价传播效果的基本维度.本文在明确政府形象设计定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如何在政府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政府的形象传播、形象认同和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7.
刘庆振 《今传媒》2015,(2):16-17
传播是政府公共形象树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发布信息、重归共识、价值塑造始终是政府对于公众传播的主线。本文主要着眼于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传播范式的转换,提出传播的态度要从单向灌输转向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公民精神以及新媒体手段的作用,从而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奠定媒体基础。  相似文献   

18.
警察网络形象的塑造,是公安系统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自身行为和传播,引导公众对警察群体及行为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符合的良性评价。借助公安微博来塑造警察网络形象,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的内部建设,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及警察整体形象的提升。经过收集数据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当前警察网络理念形象塑造、警察网络行为形象塑造及警察网络视觉形象塑造存在着诸如公安微博定位不准、警民互动不充分不及时以及公安微博网页设置缺乏人性化等问题。为此,应通过理念转变,树立公共关系意识;通过准确定位及管理制度构建,促进警民互动;通过视觉设计,加强警察网络视觉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承已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佛教文化又将怎样传播?对此延参法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其不仅是微博红人,而且利用微博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其微博的内容类型化明显、特点鲜明,通过频繁的信息发布、鲜明的个人媒介形象的塑造、佛理世俗转化,使其微博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在新媒体时代下弘扬佛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征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表达和诉求的主要平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政务微博是当前政府与网民良性沟通、引导舆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