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唐求婚     
那天我正穿过校园中间的小路.忽然有人喊我:“同学,我想跟你说个事。”看看那人,挺高,虚胖,面目平南,似曾相识,估计是这院子里来来往往的人。看他岁数不小了,不是进修教师就是个博士。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3.
好运设计     
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饱受了轻蔑终也不知这事到底该怨谁。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再怎么想办法去美容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4.
病人     
我有一点心理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聊天,我突然对他说了这句话。他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心理是比较容易出问题。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样。我说,那就好,那就好.心理疾病太时髦了,不是那么谁想得就能得上的。  相似文献   

5.
雪景     
傍晚,我正在家中写作业,弟弟兴奋地跑到我身边激动地说:“姐姐,下雪了 !”“下雪了 ?”我又惊奇又兴奋,赶忙来到窗前打开窗户一看,啊 !晶莹的雪花,密密麻麻,像一只只白蝴蝶在空中飞舞,真美啊 !我禁不住伸手接了几片雪花,仔细地观看欣赏。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菱形,有的似八角,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但它们很快就融化了,像变魔术一样变成小水珠。一会儿雪下大了,雪花开始密集起来,我想:它们可能是天上的仙女弹棉花时,不小心被落下的棉絮吧 !它们打在玻璃窗上,变成水珠在玻璃上爬动着,画出一条条花纹,真是美不胜收啊…  相似文献   

6.
张炜 《档案天地》2009,(3):60-61
我所在的“万松浦书院”.东临港栾河。原来觉得这条河流非常宽广,如今看,只不过是一条波澜不兴的小河.早在书院建立之初.就有专家来勘测地形。他们同时也要关心周边的风貌。我请其研究一下古河道.心里自然很想知道。这里原来的情形,毕竟,很久以前曾听过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勘测结果出人医意料:原以为古河道再宽也不逾五六十米.谁知它当年竟然宽达140米.而且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相似文献   

7.
我这么不热爱运动的人,忽然得到了一张中网的决赛票。票,据说是某老总送给某老总的,双方都是VVIP级人物,这票也因之VVIP。老总日理万机,当然没时间看,有中层干部去他办公室聊聊天,他忽然想起来:“有一张网球票,你去看吧。”“就一张怎么看呢?”中层也不太稀罕。“反正随便你处理了。”该中层就把票送了朋友A。  相似文献   

8.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基层部队的新闻干事,战友们看我每年都在各类报刊发好多稿件都非常地羡慕,于是他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搞报道怎样入门等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要有吃苦精神。作为搞报道的人,不肯吃苦是写不出新闻的。有的同志会想,我也吃了不少苦,也研究了很多书籍,怎么还写不出像样的稿子呢?我认为可能是他吃苦的精神还不够。2003年夏天,我为了及时地报道基地在导调演习采用无底案的导调新方式,连夜写了篇《某训练基地导调部队演习无底案》这篇消息,由于夏天蚊子多不能开窗户,在办公室整整熬了半夜,回宿舍时发现身上长…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系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时,习惯于用中国的方式写论文,下笔就说,“我认为……”教授对他说:“我不想知道你怎样看,而是想知道你知道多少别人怎样看。”  相似文献   

11.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2.
电视自从进入大部分家庭,就不再是一个孤立地被观看的物体了,它成了家庭的用具。人们在这个熟悉的家庭空间里进进出出,同时做着几件事,与其他人说着话,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随意改换频道,以便同时看几个节目。电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构筑了与观众的复杂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制作方想给观众看的节目,另一方面是观众想看的节目。当这两方面产生矛盾时,观众就毫不客气地换频道或关掉电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制作出观众想看的节目和设法把想给观众看的节目做得新鲜有趣,使它们变成观众想看的节目——无…  相似文献   

13.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4.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15.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6.
香港苹果用户协会简介有次和朋友谈话家常,我问他说:“香港有乜?”他反问我:“香港乜都有,你想要乜?”我说:“不是香港乜是香港MUG!”看他一面无奈的表情,我想他心中一定在说“你在讲乜!”才知道他不懂什么是香港MUG。1997年9月9日尖沙咀Marin...  相似文献   

17.
黄裳谈巴金     
一九五六年我到四川去旅行.过成都时曾去访问李家(巴金老家)的旧宅。不记得那地方已经改为一个什么机关了.只在大门口张望了一下.远远地看了可能曾经是巴金的卧室和书房的屋子.就走开了。我没有走进去.没有去看花园.没有去凭吊鸣凤自沉的湖边“遗址”。这就证明我的“历史癖”并不太深.头脑也还比较清醒。不过我当时确是有着一种小小的计划。我想.  相似文献   

18.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本书现在还是个闷葫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单单看这个既妙喻绝伦,又准确精当的书名,就不能不感叹一声:真亏他想得出!可不是么,新闻是对变动中的现实的直接再现;既然是变动中的现实,就免不了涂涂改改,修修补补,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初稿是什么?揣摩…  相似文献   

19.
我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江珊,很高兴能在这里讲述我的梦想。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在离毕业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我想借这一场演讲,回首自己成长中的点滴过往。今天在场的各位嘉宾,可以说都是我的长辈,我的老师。我从小是看王汝刚老师的滑稽戏长大的,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宣克炅老师还是我的校友。  相似文献   

20.
夜深人静,只听见蛐蛐的叫声.忽然,从文具盒里传出一阵说话声,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橡皮妹妹说:“你们说,我们中谁最有用呀?” 铅笔大哥接着话题说下去:“当然是我了,你看,小主人一天之中都离不开我,没有我,计算、演算、画图、写字都无法进行,再说……” 直尺弟弟打断它的话,说:“不对,应该是我,没有你,小主人还可以用钢笔嘛,没有我,就不行了,就没法测量、画图,当然是……” “ 不对,”橡皮妹妹生气地说,“我看还是我吧,没有我,小主人的作业就又脏又乱,有了我,作业本才会如此整洁,我看应该是我!” 就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