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读后鼻辅音韵尾的汉字共333个,本归纳出了这些汉字在日语中的音读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汉语中古音的对应关系,证明了,日语汉字遥音读是以汉语中古音为基础,与日语音的相结合并受日语音韵的制约而形成的一套成系统的读音。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也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先是用汉字记载日语,后来又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假名。因此,汉字从古至今都是日本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部分。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从字形上看,大部分与汉语中使用的汉字词汇相同或基本相同,但从词汇意义方面分析,一部分词汇经过日本社会长期的使用已经变为日语词汇,与古代传入日本的汉字词汇本来的意义有了差别。这些词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会产生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试从汉语和日语对比的角度,分析比较日语中的部分汉字词汇与汉语的词汇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3.
从日语的词汇来看,现代日语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汉字及汉语词汇,而且许多词汇除发音与现代汉语不同外,字形却相近或相同,我们就把汉日语言中这些词汇称为中日同形语.中日同形语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词汇,虽然都使用了汉字,但是这些汉字用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必定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日语原本没有文字,公元3世纪开始引入、借用中国汉字,即便后来发明了"假名",汉字仍然与假名一起混合使用至今。日语汉字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现在保留了2136个常用汉字。从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对比的角度看,可将日语常用汉字分为同形同义字、同形异义字、日语简化字、汉日简化字、未简化的繁体字以及和制汉字6大类。  相似文献   

5.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日语的常用汉字约1945个,其中,1154个与中国语的形相同或者极为相近。日语虽然将汉字作为表意符号,也使用汉字的含义,但是,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含义相同。而且有一部分汉字在日本写法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简单地引用汉字,完全按照中国语的含义来理解日本的汉字,因此,有必要研究汉语和日语中相同的汉字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6.
日语汉字词语是现代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由古代中国传播到日本的,现代日语中运用的汉字词语在日本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衍变,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语运用与现代汉语相比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日语中使用的常见汉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了归纳总结,意图为日语学习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日语的词汇里面有"和语""汉语"和"外来语"之分.其中汉语词汇数目的比率可达47.5%(以区别词数来计算).收录于<常用汉字表>里的1945个常用汉字当中,以音读来发音的汉字有1905个之多.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汉字音读的词汇在语言使用中处于高频率的中心位置.从中国传入的汉字音读经过千年的发展有了今天的变化,但今天仍能找到日语汉字音和现代汉语的深刻联系.而且,不光是汉字的音读,日语词汇发音的音节数-"拍"-也受到了其影响.从日语‘"拗音""拨音""促音"和"长音"入手,通过和汉语的汉字音的对比来分析汉字音对日语的影响,并探讨现代日语音节的现状,推测今后日语音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研究两者读音变化关系,有助于对这两种语言音韵学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从汉语声母和日语音读对比出发,以<常用汉字表>为基础,将现代汉语中声母为g、k、h的汉字找出对应在日语汉字中的音读,在总结其发音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同汉语声母的变化历程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同时观察汉语声母对日语音读的影响因素,找出日语音读发音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的汉字是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表意的汉字与表音的假名混用是日本文字的显著特征 ,因此 ,学习日语必须重视汉字部分的学习。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并长期使用的文字 ,这给中国人学习和理解日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汉字传入日本后 ,经过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改造 ,已成为日语中的一部分。相当数量的日语汉字在书写、语意、发音上已与汉语毫无共同之处 ,或已发生了部分偏离。所以 ,要正确掌握日语汉字 ,不能简单地从汉字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日语汉字 ,应当正确识别二者有哪些不同 ,找出其内在规律。一、日语汉字在形体和写法上与…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日语上的难点在哪里? 根据以往多年日语教学经验,笔者觉得可以把学习日语的难点归纳为下列三方面。 1、汉字的读音和用法方面:汉字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使用的文字,按照1981年10月1日由日本政府公布实施的《常用汉字表》,表上所列的汉字字数共有1945个。它们的大部分都有音读和训读两套,一部分汉字的音读或训读有两种以上,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汉字有相当大的区别。这固然不用说,光是记住3000~4000种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王玲 《考试周刊》2011,(2):51-52
作者以考察中古音与日语音读的吴音、汉音的对应关系为目的,以《常用汉字表》和《学研汉和大字典》为基础,整理归纳出中古韵母为阴声韵的汉字.按汉字所属古韵书《平水韵》的韵部和韵系将这些汉字归类,逐字考察其与吴音、汉音的对应关系。本文谈其中阴声韵与吴音、汉音短音的对应关系.通过同韵系汉字中古汉语韵母与吴音、汉音的对应关系的考察,加深对中国古汉语音韵对日语音读(吴音、汉音)的深刻影响的理解,以期能够帮助日语学习者掌握日语音读。  相似文献   

12.
日语比其他外国语是容易学呢?还是更难学?这是打算学日语的人们,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提这个问题的同志实际的想法是:因为日语中有汉字,所以日语比其他外国语容易学。搞翻译也认为翻译日文比翻译其他外文容易。我认为这种想法或看法是不合乎实际情况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日语和其他外国语一样,有其独自的特点,和汉语完全属于不同语系。它自具有与其他种语言不同的发音、语调和语法等。如果仅为了能够阅读日语书籍,由于日语中有汉字,可以少记一些单词,日语比其他外国语有容易学习之处;但是,日语使用汉字年代久远,在读  相似文献   

13.
赵茜暖 《考试周刊》2009,(50):44-45
本文以分类汇总、归纳对比和字书佐证的方法,主要从字音方面分析了《常用汉字表》中以z、c、s为声母的149个汉字。通过对《常用汉字表》中的字音进行个案分析,对照前人对日语汉字的研究成果,试图反映出中日两国汉字的历史渊源,以及汉字进入日本中的演变过程,为学术界研究日语汉字、考察中日汉字文化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日语和汉语里有相当部分的同形同义词,比如说:人、手、中国、论文等等,这些词对于没学过日语的人来说也看得懂。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学日语简直易如反掌。确实,这对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对于日本人学习汉语都是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日语的汉字和汉语里的汉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很多是同形异义词。所谓同形异义词是指文字的表记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发音和意思不一样的一  相似文献   

15.
日语汉字中浊音的发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浊音是日语语韵学习中重要环节。现代汉语中没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而现代日语中却完好的保存了398个汉字的浊音。那么,古代中国的汉字是怎样转化为日语的浊音,转化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同类浊音的汉字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对日语汉字发音中吴音、汉音、唐音和惯用音的分析,对日语汉字中浊音的分类进行研究,探讨其内部的发音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日语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中的绝大部分汉字词汇是由中国传去的。日本人民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等。现在,其中又有不少汉字词汇传入中国,成了现代汉语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汉语中日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就使用汉字来记载日语。因此,在日语中有着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这些汉字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字形相同。对于这些汉语和日语中所共有的汉字词汇,从字形和词义两方面统合来分析的话,可以把其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义岐词以及日本人独创的汉字这样几类。本文试从汉日语言对比的角度,从词汇的意义方面,分析探讨日语汉字词汇中的同形异义词和同形义岐词。  相似文献   

18.
日语的传统表记方法为汉字假名混合表记。汉字作为日语的一部分,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它是汉语和日语的共通部分,连结着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化。本文将从日语汉字的历史及其在“日语化”过程中取得的独特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外来词,通俗的说就是直接吸收了其他语言的新词语。众所周知,日语中从汉字到词汇到表达,绝大部分受到汉语的深入影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汇来自日语。通过对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多方面的分析,重点探究其对现代汉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序一、固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地区之首县,其方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下之一支。本文所释均为固原方言中的常用词语。二、既曰“考释”就应该作一些审音辨义的探求和说明,而并非仅将摘录于古字书中之某字比附于后所能奏功。依愚所见,本字与方言词语之关系约有以下数种:1.本字之义与方言词语之义全合;本字之音(取中古音),其声韵调与方言词语之今声韵调对应全合。2.本字之义与方言词语之义虽不全合,却有孳生引伸之联系;本字之音与方言词语之今音虽不全合,却有演变转化之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