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琦 《新闻通讯》2008,(7):36-37
传媒记载了历史,也继续书写和影响着历史。在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和追求平等权利的进程中,女性传媒主要是女性报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自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就积极跻身于报刊活动,利用报纸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媒介的社会传播行为对于女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对女性媒介这一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实践上予以纠偏也是极具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新时期崛起并走向电影历史前台的第四代导演群体,将众多电影文本的叙事对象聚焦于中国女性及女性命运,女性的历史与现状成为这一代导演关注的中心命题。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视角进行透视,这种女性书写带有某种策略性,是这一代导演群体生活历史、艺术使命、文化心理等的综合性体现。  相似文献   

3.
许佳宁 《视听》2016,(6):169-170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以及男权体制对女性的约束和压抑,使女性在社会历史上的地位低下甚至可以说没有地位。笔者介绍了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女性如何在父权体制的压迫下一步步摆脱男性霸权,女性的主体意识如何觉醒并得以传播,从而逐渐摆脱性别角色的禁锢。她们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和赢得自己的话语权空间,创造属于女性自己的性别文化,并努力通过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然而这过程中不乏对女性主义文化的曲解。如何正确传达女性主义文化,值得媒体深思。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因为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化的教导性决定传媒所表达的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对受众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媒介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建构意义和模式的功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利用受众非常熟悉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东西。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每当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就会留下有益其统治的历史、文化等,当父权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圣经》便出现了。这里之所以不用"母权社会"而用"母系社会"称呼她,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虽重女却不轻男,是个男女平等的和平时代。而接下来的社会却被称之为"父权社会",这个时候男女不再平等,女性不但不受到重视反而遭到压迫。为了使女性不再受压迫,历史上人们也做过许多努力,而今天,新一代的女性需要的并不是支配男人的统治关系,而是男女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粉丝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粉丝文化“出圈”的必然性,并分别从公共参与、女性权利意识和数字抵抗三方面思考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潇纯 《现代传播》2003,(5):122-123
辩证地看 ,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 ,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 ,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 ,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 ,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 ,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 ,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 ,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 ,制造刻板印象 ;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阅读现状及其对"女性期刊"的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女性阅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女性阅读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非所谓的"女性期刊"所能左右。"女性期刊"或"女性读物"的提法,有将女性的阅读对象和内容规定于狭窄空间之嫌,阅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现象,不应该也不可能有性别之分,期刊不能以性别来界定。应尊重妇女、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关注两性的阅读差异,给女性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女性阅读量增大和阅读内容多样性的选择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女汉子"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显示出女性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互联网时代,以"女汉子"为中心的符号体系的流行,表达特定虚拟社区的亚文化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的犬儒式抵抗。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女汉子"现象揭示了当前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进行重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阐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当下的女性形象广告呈现了女性美丽、温情的品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传统成见,体现出女性角色的丰富、现代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申报》的女性广告无论是在创意表现还是内容选取上,在生动诠释当时代女性观念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女性形象的塑造、社会物质和精神潮流的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之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历史变迁的背景下,《玲珑》杂志应运而生。对《玲珑》对女性自身形象和社会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玲珑》杂志引进西方潮流,号召女性在自身形象上重视外在端庄秀丽、精神积极,注重自身的内涵修养;在社会形象上,强调女性要有事业心和独立性,还要维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此外对办刊者的办刊行为进行了研究,《玲珑》杂志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其办刊者在对女性形象的认识和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谢瑞莲 《大观周刊》2011,(31):20-22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边缘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边缘人物的现状。替罪羊的起源及其悲剧性等讨论逐层推进.一方面指出边缘人物尤其是女性被边缘化是社会文化习俗与女性在社会中所参与的社会分工和获取的劳动价值导致的。另一方面探索了改变这种被系统秩序边缘化的女性的出路:除了要有物质条件。智力自由,承认自己生理性上的弱小还要对所受的文化习俗进行反思,取精去粕,善于把文学这一意识形态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精神领域,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即:男性,女性,首先他们是一个人,在生理性别上不同,但是社会性别上应该是一样的,不应该是后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更概括和表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内涵.长久以往,影视方面大都是由男性来主导,并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关注社会历史等相关话题.而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也迎来了我国的DV时代,我国开始涌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女性纪录片制作人,这些制作人运用独特视角,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探索女性在家庭、社会的含义,以及自我的追求,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彰显女性意识,本文旨在深入探索我国女性纪录片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形式上看,艺术形象好像取决于艺术家的独立创作和个性化的表现,但其实质却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女性形象通常是反映社会审美趣味变化的极佳窗口。文章以晚唐画家周昉笔下的女性形象为中心,探讨唐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趣对唐代女性艺术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志萍 《兰台世界》2013,(30):16-17
唐律根据女性不同身份、不同情形,分别规制了不同的财产继承权利。总体来说,唐代女性财产继承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推动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5)
女性杂志作为女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中介物,其广告女性模特形象既反映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模式的认识,又反过来通过塑造理想的女性身体图像作用于女性的身体模式塑造过程。本文通过对三种12期252个中国时尚女性杂志广告模特的身体图像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西方女性模特与东亚女性模特的身体姿态的对比统计,发现虽然二者在身体模式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女性在总体上倾向于身体性展示,女性的形象仍然是一个潜在的性对象。白人女性在美丽类型上更容易被看作性感类型,身体的总体展示和性感部分展示也多于东亚女性,这些不同来自于二者所处的文化系统对身体的模式认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