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闻暗访报道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媒体中广泛应用,但很多记运用此方法采访心存疑虑,压力很大,担忧甚多。记到底有没有新闻暗访的权利?在新闻暗访报道中记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4.
石月平 《视听界》2005,(5):1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肖像权,电视记在拍摄现场,也越来越多地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就曾经因为一条《暗访街头算命摊》的新闻片,被报道主角——“算命先生”告上法庭。当时该台一位记将摄像机装在手提包内,暗访了竹山县街头的一些算命摊点,并将与“算命先生”程道平在摊前的对话和录像制成电视新闻,在该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栏目中连续三晚播出。播出后,“算命先生”程道平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6.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7.
朱霞 《新闻知识》2005,(7):79-80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编辑、记喜欢利用并善于利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来获得他们想要的材料信息。我们在街头买份报纸,那中间经常刊登着记暗访的故事,告诉你发生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些稀奇古怪事情:我们打开家中的电视,摇摇晃晃的暗访镜头每天都会映入你的眼帘。那么究竟什么是隐性采访呢?理论界给出的定义各有特色,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8.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陈博盛 《青年记者》2006,(12):44-44
“关注社会焦点,揭秘事件内幕,还原现场真实。我们凭着铁肩担道义的良知,关注社会兴衰,暗访人间不平,愿手中的笔成为一柄击向黑暗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三剑客扬眉,剑出鞘。”2005年9月29日,温州都市报首推《三剑客》栏目,内容为记对乐清市地下六合彩的暗访。记深入虎穴,零距离接近地下六合彩泛滥的村庄和村民,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在读当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0.
重庆某报记对暗藏在民房内的色情表演团伙进行暗访,拍照时发出的闪光惊动台上表演的女子,色情表演和观众想一起冲出去。“堵住门口的摄影记急中生智,自称是警察,要求他们继续呆在原处。”(2月12日《重庆晨报》)  相似文献   

11.
“杀死他!杀死他!”在记节即将到来之际,又传来记被袭噩讯。四川法制报记10月8日凌晨在都江堰一家非法生产地条钢的“黑厂”进行暗访时,遭到8名持刀男子疯狂围攻殴打,头部被弹簧刀刺伤。同行的一名司机也被砍伤头部。采访车辆的轮胎也被歹徒刺破。事发后,都江堰市委书记要求当地公安机关严惩凶手和幕后指  相似文献   

12.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女记者暗访假文凭──电视纪实片《假文凭现形》拍摄记翟跃文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风行一时的卖假文凭现象在一个女记者的镜头下被彻底曝光。只身携带隐藏式摄像机进入制假窝点暗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温旭琴,用她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故事。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14.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15.
张瑜烨  胡丹萍 《新闻窗》2009,(3):106-107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和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舆论监督的艰难环境致使新闻暗访盛行,而由此引发的道德争议也不断升温。人们对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对危害事件不加以制止的“隔岸观火”行为尤其质疑,认为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丧失了社会公德。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冷静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现实中,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的关系却显得不够和谐。本文从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出发,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邢宁 《津图学刊》2002,(4):28-29
文章以自然语言为基础,分析了情报语言形式与功能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指出:情报语言是在它自身所包含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地经过文本语境和样本语境(中介语),向更高更完善的目的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暗访目的的隐蔽性,记者主观上的欺骗性,使得暗访过程,面临一些职业道德的拷问。暗访活动还因为可能会与相关法律相冲突,从而带来法律问题。因此,暗访的手段与记者职业道德如何平衡,如何认识暗访的法律界线,作为暗访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新闻从业者应当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暗访”进行舆论监督“暗访”是新闻工作者采访的一种形式。哈尔滨日报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把“暗访”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推出,受到读者的欢迎。他们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暗访”的瞄准点,以《面对文明道德的呼唤》《“窗口”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