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文兴 《学周刊C版》2010,(4):114-115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相似文献   

2.
数学的发展始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重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拥有一颗敢于探索,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谈如下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黄良灿 《中学文科》2009,(15):23-24
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养成了学生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和创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多学“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所谓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加强“问题意识”的培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聚焦问题提出,明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初解疑问、重点探问、答后诘问的顺序有序展开教学;最后反思教学实施过程,提炼有效培育“问题意识”的策略,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发生,实现思维的进阶。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一文中明确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叙述了“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缺乏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对问题不敢问、不爱问、不善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上课时能独立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就谈几点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小利 《课外阅读》2010,(8):111-112
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它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双基”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问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需要把握价值,重视“问学”;创设情境,激发“想问”;转变观念,鼓励“敢问”;明确要求,促进“会问”。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2.
徐静莹 《辽宁教育》2002,(12):40-41
独立自觉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善问”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善问”的学生富于创新意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实质是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要在掌握已知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展和创造。而“善问”的学生总是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所经历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极强的探索未知的愿望,因此,…  相似文献   

13.
王月红 《辽宁教育》2010,(11):21-22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可针对教学重难点,迂回突破,旁敲侧击,变“直问”为“曲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变教师“提问”为学生“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变换提问角度,转换提问内容,变教师“要问”为“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蒋秀云 《成才之路》2013,(28):15-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出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确定“四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能”,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该如何培养“问题学生”呢?这里的“问题学生”不是有问题、不正常的学生,而是指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生。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就能不断地从提问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时代英才。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学问,学问,学习贵在有问。”要想长进学识与能力,必须多问善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创设让学生“悱”“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越学问题越多,探求欲望越强烈,这才是理想的课程环境。可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曲解、简单化,只注意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而忽略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没有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导。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至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严重制约了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当务之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敢问”、“乐问”、“有问”、“会问”几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实践。文末,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主张:“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反思的前提。只有善于提问质疑的人,才能激发思维,激发创新的活力。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要努力处理好“三个把握”。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依靠教师的教,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自我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拥有问的勇气、养成问的习惯、提高问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导学设计犤教学角度犦本设计着重体现教师导学的作用,重点是以问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线索,把握夹叙夹议的写法,揣摩并学习文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犤教学步骤犦一、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以问读的方式来导学课文就显得十分必要。所谓“问读”就是从读中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整理提出问题。本教学设计重点在于“问”。这一环节的设定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教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