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浙江省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知沟”假设进行了多方面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村与城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与差,中学生中均不存在明显的“知沟”。文章还对没有“知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技术如何创新求变,“知沟”假设似乎始终是传播界无法突破的迷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知沟假设”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也已经渗透列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给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很多理论假设都需要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比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的不同之处,对传播理论中的“知沟”现象作某些讨论,并通过讨论预测网络传播有可能加剧“知沟”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6.
从“知沟”理论到“农家书屋”图书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知沟”理论的内涵解读,明确了我国城乡“知沟”现象存在的原因,结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提出了城乡间“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沟”理论是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差距,来反观社会的变迁。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关注开始转向农村,我们通过考察河北乐亭赵滩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现,在我国沿海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沿海农村“知沟”依然存在,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  相似文献   

9.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11.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信息沟”又叫“知沟”,是指信息社会中由于接受信息的条件不同,造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如何缩小“信息沟”,是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南通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伊始,沿袭了40多年的“南通新闻”节目,被“1440新闻时空”、“市县新闻联播”和“新闻”三个节目所替代。每天新闻的播出时间,由原先的70分钟(包括重播时间),增加到现在的150分钟(包括重播时间)。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迅即  相似文献   

16.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17.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默 《新闻世界》2012,(8):139-140
本文通过对网络中存在的知沟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网络中的知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知沟在网络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11日,安康市汉滨区中原镇彩旗飘舞、人头攒动,伴随一阵阵欢庆锣鼓和鞭炮声,“纪念枧沟乡苏维埃政权创建70周年”活动拉开帷幕,中共汉滨区委、汉滨区人民政府领导为“枧沟乡苏维埃政权旧址”纪念展室剪彩揭牌。这座由汉滨区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汉滨区档案史志局、中共中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