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卫华 《考试周刊》2009,(16):114-115
《当代教育科学》中吴永军先生是这样写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写道: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相似文献   

2.
在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上: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得当,教学方法选择贴切,教学评价完善,注重学生的学情,知识的能力性和教师的完善性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上好每一节课.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什么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背景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成功的课堂应是“有效教学”的落实,而“有效教学”的落实,取决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的素养和智慧。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理念被提了出来,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具有共识的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这三大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必然在建构性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在生成性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在多元性中体现教育的创新,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安庆二中石爱华老师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人教版必修一)一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国家及省级实验区实施,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本文拟将运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一对于好课,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统一。首先,就建构性而言,这是当前一堂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无庸置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就具体的一堂好课而言,教学要符合…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和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新课程对英语课堂文化的新要求.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体验性和生成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多元性,师生交往的情意性和激励性,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8.
孙佳 《中小学电教》2010,(9):119-119
<正>"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思维。所谓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建构性思维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了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性目标的要求.章建跃老师也曾说过:没有"过程"的教学把"思维的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是教育功利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集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生长和建构,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调整形成的活动过程。这是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的重要方法。“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过程。生成性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学识渊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1.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主体,既确保全面性、可操作性,又突出针对性和重点;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知识,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现"学生本位",积极开展师生的自评和互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本次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叶澜教授也把有生成性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的确,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放大,这已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问题是,对于生成,现在有一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风景,导致有些教师偏离了生成的目的和正道,滑向了放任无度、低效失真和回避应对的歧途。本文拟对这些误区作些肤浅的概括和分析,以求投石问“路”之效。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生成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生成: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但再完美的预设也只能是预设,它只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决定一堂好课的惟一条件。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干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更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新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惟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注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堂最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学的本质追寻是对文学课堂发展的深入研究,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文学教学过程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验性与生成性的结合、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体现作品的人文性为着力点,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落脚点;注重学生的文学实践,强调实际体验;使得文学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饱满。  相似文献   

16.
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它有三个基本特性:1.过程性。过程意味着变化,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2.超越性。在富有变化的课堂情境中,生成的思想常常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而每一次生成都是对原有认知的一种超越。3.互动性。生成性教学是积极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需要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病是与本质主义思维相联系的。文章旨在以生成性思维的基本精神观照教学生活,探讨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型。主要方面是:由既定的外在目标到内在的生成性目标;由高控制的流程到建构生成的过程;由空洞的内容传递到回归生活世界;由以目标为中心的标准式评价到走向理解的生成性评价。为此,教师应具有新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一堂好课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好课的标准(简要表述)既有科学、合理、全面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又有体现现代教学策略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能真正凸现以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这样的课才算好课.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评价标准,下面是教授和特级教师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生成"与"教学"相连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和一些带有"指令性"的话语,它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所以,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成性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具有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动态生成"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