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夷夏观的简要叙述,从而对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概况进行梳理,列举出中国古代在对待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几种主要的观念和政策,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过程和具体特点,希望能在对传统民族观的认识和把握上起到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关系结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成绩值得肯定与借鉴,不足又恰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华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笔者认为,《华心》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夷概念外延的扩大;二是民族认同意识的探究;三是"以华为心"的价值取向。《华心》民族观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夷夏之辨"思想的抬头,民族融合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繁荣。《华心》民族观对唐后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以民族认同观、民族国家观、民族宗教观、民族历史观、民族文化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观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预示着在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程中,应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约式研究”、由“单一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学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由“研究中国”走向“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民族观教育与国家教育、新文化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把握其理论的、现实的和价值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何教育”的问题。要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方面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等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30-134,139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些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观.梁启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发展、各民族如何斗争融合等一些基本的民族问题,对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本文就梁启超民族史观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实际出发,审视了古代中国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民族间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对我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澄清了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某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得出了今天我们不应重蹈以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创造民族大融合条件的覆辙,而要靠党的民族政策来加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谈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的稳定和发展。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最终目的是以史为鉴、促进人类前行,从而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密切关注民族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式,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中国古代中的民族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行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来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民族问题教学必要性、存在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对于提供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in the affluent world have examined the job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of lecturers in higher educ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academic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low-resource countries. This study probes thos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Using a sample of 182 respondents drawn from two universities in Uganda, this analysis reports that the factors most prevalent in the prediction of dons’ satisfaction relate to co-worker behaviour, supervision and intrinsic facets of teaching. Analogously, the stimuli that create academic dissatisfaction are largely extrinsic (contextual) factors with respect to facets of remuneration, governance, research, promotion,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findings in the light of Herzberg’s dichotomy and concludes that any given factor be it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an either evoke academic satisfaction or induce dissatisfaction. The present analysis finds that while age, rank, and tenure significantly predict academic job satisfaction, no evidence is adduced to support a gender influence on dons’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Ugandan academics’ job satisfaction are formulated, recommendations made, and a further research agenda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eech和顾曰国先生所论的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各自的礼貌准则,在礼貌特征上有许多共性,其核心思想都是在言语中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夸大他人的益处。但汉语言文化中的“贬己尊人”准则及称呼语中的准则等则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英语民族性注重隐私和个人自主性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这种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礼貌问题上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语用失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通过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实现国家共同体的稳固与长治久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使命。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现实需要使得族际政治整合成为民族政治的一个研究热点和学术增长点。梳理当前学术界关于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成果,标示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发展的进一步路向,对于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部分民族学研究机构和民族学家内迁至西南地区。民族学家们云集的城市依次为:昆明、重庆、成都、贵阳。文章主要探讨抗战时期在昆民族学家对云南省民族的调查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Teacher training for developing nation contexts is often conducted in short, intensive inside and outside-of-country programmes.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in relation to the uncritical take-up of the western-centric material provided by these programmes, which are usually funded b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an approach used in an outside-of-country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 funded by an Australian government gran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eacher trainers from the Monastic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ir reflections on whether critical literacy approaches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curriculum in Myanmar. It used a Bakhtinian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teacher trainers’ ide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hybridizations of critical literacy discourses for their own contexts. It was found that while the teacher trainers were passionate about the worth of developing critical literacy skills for their teachers and pupils, they struggled with a range of constraints that existed for them within their country. The research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providing spaces for participants in programmes such as these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the relevanc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 and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NGO) training programmes, especially in light of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that are a part of their everyday lives.  相似文献   

16.
转型国家激进式改革理论虽渊源于狭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货币主义经济学,但又与两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因而无法解释其所主张的激进改革方式与狭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倡导的演进理性主义制度变迁方式之间的不相容性,同时该理论赖以成立的一系列严格假设在转型国家远不可能具备。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分析,试图采用激进改革方式使转型国家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构建过程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完善过程,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完善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方民主政治建立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之上,我国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也需要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一些基本国家制度还没有建构好,过分强调国家权力民主化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东方的扩张,使古老中华帝国的国门洞开,传统的民族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对此,王闿运发前人所未发,在《春秋公羊传笺》中表现出了“化导外夷”的民族观,这既是他对传统“夷夏之辨”说的深化,又是对当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安全是全球化时代产生的新安全范畴。在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运行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经济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形成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主要是: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与强势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要素、产业分工等方面处于劣势。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经济规则的不合理等因素;内因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政策的失误及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综合国力落后。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经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尝试后,最终形成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迂回过渡理论。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落后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尊重国情,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防止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必须充分估计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性,时刻做好应对困难和阻力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