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运用录像分析系统,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对抓举技术中的预备、提铃、发力、下蹲支撑、上举等5个动作环节进行了阐述,揭示该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录像解析、动力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动力学和二维运动学测试分析 ,根据技术动作的用力特征和运动轨迹的定量描述 ,得出抓举技术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影响因素 ,指出抓举技术的主要生物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3.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抓举是举重比赛中的第一个竞赛项目,又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项目。抓举技术掌握得好,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一些基层体校的举重教练员,越来越不注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训练,特别是抓举中关键技术——“发力”动作的训练。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膝上拉抓组合动作的训练研究,探讨改进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6.
从力学角度看抓举运动的“近”“快”“低”三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抓举运动“近”、“快”、“低”三原则是对抓举运动中最重要的几个力学问题的一种定性描述。本文用力学原理结合实例分析与抓举运动有关的几个重要力学指标,尝试将“近”、“快”、“低”三原则以力学的概念和语言加以量化,并简要介绍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王国华两次创64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前的各个阶段,从训练重点、训练手段与方法以及周运动量的安排、要求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在抓举训练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国举重冠军伍超抓举154kg的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IMI°Motion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冠军伍超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其抓举154 kg的技术特征。结果显示:伍超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距离较近,并在整个提铃过程中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躯干角、髋关节角、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抓举的技术特点;从整体上看,伍超的技术较为合理,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抓举“准”、挺举“猛”的技术风格一九七三年全国举重测验按照新的举重规则进行,不易稳定的抓举成为第一个竞赛动作。这样,要求运动员具有更加准确熟练的抓举技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下蹲式抓举。但下蹲抓中由于两脚左右分开,支撑面的前后距离较短(最多不超过一脚掌长),而杠铃在上升过程中又恰恰是在前后方向有一定摆动,因此,下蹲抓比较难于维持平衡,稳定性较差,对动作的协调性、特别是准确性要  相似文献   

10.
举重     
G884.1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Research on thebiomechaaical characteristic of women's snatchtechnique[刊,中,I]/胡振浩(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体育科学.-2003,25(4).-52-53(XH)举重∥抓举∥技术∥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的特征,比较健将与一级组间差异,对健将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抓、挺举与峰力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髋关节中速(120°/s)、膝踝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弓步腿)相对中速(12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四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四次成功抓举动作进行分析。结果:(1)四人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的左右波动幅度均大于前后波动幅度。其中发力阶段左右和前后波动最大,而下蹲支撑阶段和提铃阶段波动较小;(2)与其他阶段相比,下蹲支撑阶段的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最小;(3)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稳定性顺序为下蹲支撑阶段〉提铃阶段〉上举阶段〉发力阶段,阶段总压力差表现为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上举阶段〉提铃阶段。结论:四人在抓举过程中符合"近、快、低"、和下蹲"低、稳"的要求。付小娟需加强提铃和上举阶段身体的稳定性,郭晴和张茜需加强发力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动力测试与摄像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国家男子举重队占旭刚、石智勇等 9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 ,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抓举测试中一些运动员引膝角度不合理 ,展髋抬体幅度偏大 ;挺举测试中张国政引膝时间较长 ,压力调整不合理。跳步动作是维持接铃支撑平衡的补偿性动作 ,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造成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占旭刚在挺举 180 kg接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和速度过大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对 X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雷  杨世勇 《精武》2012,(11):6-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01~2011年间国内学者对举重运动中抓举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结果显示:近十年间研究者主要从运动生物力学和训练学两个角度对抓举技术进行了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的运用以三维运动学为主结合动力学进行研究,涌现了红外光点捕获、杠杆端点自动识别、三维运动仿真等较新技术;训练学角度的研究者以一线教练员为主,通过对自身经验的传递促进了整体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获取评价抓举技术动作稳定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廖辉、石智勇等5名运动员8次成功试举与7次失败试举中每个特征时刻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动作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抓举失败的原因。研究认为人/杠合重心与人体支撑面中心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两心差)是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各阶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差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强。抓举过程中运动员的两心差数值曲线呈现出双波峰双波谷的特点,较为合理的两心差变化趋势应该是:两心差于发力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谷,惯性上升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峰,于下蹲支撑初达到第二个波谷,杠铃速度最大时刻达到第二个波峰。大多数抓举试举失败都出现在接铃完成阶段,而下蹲支撑阶段两心差过大是导致运动员在接铃完成阶段无法对杠铃形成有效制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中成功试举在接铃完成阶段末两心差几乎为零;接铃完成末两心差过大,将导致运动员在上举时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17.
1研究目的我国的女子举重开展比较早,并且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有唐功红、刘春红、李卓、丁美媛等一大批女子举重名将在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上摘金夺银。但是,在优势面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女子举重进入奥运会,世界各国也对该项目开始重视起来,竞争会变得更加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