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学期刊如何防范图表抄袭、重复等学术不端行为;【方法】对作者投稿、编辑初审、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出版后处理等流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投稿时作者应签署著作权转让相关文件并对图片进行加密处理;编辑部收稿时应对作者信息进行核实,提防"枪手"稿件;学术不端检测时采用统一格式上传稿件,并可采用多家检测系统,编辑对检测结果应综合分析;重视同行评议;编辑加工阶段注意核实图表具体信息及图片分辨率,必要时请作者提供原始数据。【结论】只要在编辑工作中多加留意,图表重复的鉴别仍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为识别与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从编辑实务中发现的3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当署名、公式或图表抄袭及跨语种抄袭)的特征,举例说明根据这些特征判定相应不端行为的方法。【结果】 当稿件符合相应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时,编辑需特别关注并判别该稿件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编辑应提高存疑、甄别和审稿的意识,编辑部应加强名单、签名和沟通管理,共同努力为学术出版质量把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已经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的特征,尽量避免漏检情况的发生。【方法】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放射学实践》杂志2015年发表的301篇论文进行检测,并对认定为不端论文在发表之前的检测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结果】 6篇被认定为不端论文, 其中3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40%;论文发表之前进行的两次检测中,6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均<40%;5篇的发表时间与被抄袭文献的发表时间接近(不超过3个月); 4篇不端论文与被抄袭文献存在作者重合。【结论】 通过分析漏检不端论文的特征,做好以下三点:①检测者采取正确的检测策略,坚持在出刊前进行最后的检测;②AMLC及时更新对比数据库;③更多的期刊采用“稿件追踪”功能,AMLC对学术不端论文的漏检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学术期刊编辑及时、准确地辨别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以充分发挥编辑在防范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7—2013年发表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数量、类型、年际变化和疑似源文献类型,深入分析2012—2013年不端文献的重合度、重合内容、产生历程以及作者特征等。【结果】找出以上文献的“漏网”原因以及编辑部管理工作上的漏洞,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已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复制和拼凑,而是已经演化为隐式的深层次学术不端。【结论】编辑部应严格规范审稿流程、强化责任编辑的学术把关职责、执行收稿时查重+发表前二次检测以及双系统检测、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注重刊后学术不端文献的撤销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合分析在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工作中使用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时需要谨慎判别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合理处置。【方法】 结合在医学期刊登记稿件及审稿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概括分析医学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结果】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不合理运用,在稿件学术行为鉴定中会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最大限度地预防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不仅要总结工作经验,科学有效地利用AMLC,还要在编辑出版全过程中进行有效预防。【结论】 坚决抵制任何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责任编辑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同时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周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268-1273
【目的】了解学术不端文章与其作者所在机构、作者的职称、学历等因素与之间的相关性,为编辑部初审提供参考。【方法】 以《岩土力学》在线网站2014年收到的3032篇文章为统计样本,按照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职称、学历为统计指标对包括被发现的34篇有学术不端行为在内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来自985高校、211高校及中科院作者的稿件,出现学术不端的比例最低,来自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作者的稿件发生学术不端的比例最高,来自一般高校和专业研究院作者的稿件出现学术不端的比例介于前两者之间。副高职称和中级职称作者的文章发生学术不端的比例远高于正高级职称作者和中级以下职称作者。作者的学历高低与其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比例的高低没有相关关系。【结论】 在审稿过程中,对来自勘测设计施工单位或专业研究院的稿件,特别是中级或副高职称作者的稿件,应该仔细审稿。靠作者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来抑制学术不端文章的出现是不现实的,制定约束学术不端的行为的准则或立法是铲除这一顽疾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学术不端防范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学术不端防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统计源,检索2007—2016年学术不端防范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检索结果的发表年份、来源分布、作者分布、被索引情况、主要内容、研究理论方法、提出的观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国学术不端防范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期刊出版机构,论文发表和检测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结论】 学术不端防范研究应当关注高校这一研究阵地,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加强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学术不端检测中的隐性重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研究科技论文中文字复制比较低但仍然存在学术不端的现象,以提高论文审稿质量。【方法】 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结果】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多以文字的复制比来表示,但文字复制比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文章虽然文字复制比较低,但仍然存在不端行为。【结论】编辑不仅要检测文章的文字复制比,而且要切实履行编辑职责,运用不同方法审查稿件的隐性重复现象,提高编辑初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代投论文的识别方法及遏制论文代投的策略。【方法】 基于编辑部稿件处理系统投稿论文作者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用户名等个人注册信息,挖掘疑似代投论文,结合专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等)与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和360等)进行甄别。【结果】 从个人注册信息和投稿论文的可疑内容寻找论文代投线索;通过对信息源的多重交叉验证,成功锁定规模大、代投时间长、成功率高的第三方机构;基于编辑主体责任的防范措施可降低代投论文进入稿件处理流程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种深层次、强隐蔽性的衍生不端行为。【结论】 论文代投是论文代写、代修、买卖、有偿发表等灰色利益链上的关键环节;代投论文是编辑发现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切入点;严查代投论文,收紧入口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撤销论文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 【目的】对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净化学术信息提供一些帮助。【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间被撤销的论文和相关数据,了解撤销论文的一些特征,以及了解其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结果】撤销论文是为了降低由学术不端行为或诚实性错误引起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处理方式,被国内外出版界普遍采用。但是,现实情况与最初的设想不一样,每年被撤销的论文还在不断增长,借鉴国内外针对撤销论文产生的一些争议性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关于撤销论文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疑问和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自己认为有效的建议。【结论】撤销论文对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意义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国内外关于自我剽窃的定义、分类及防范措施等,为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避免出现自我抄袭及编辑人员识别自我抄袭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将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进行总结概括。 【结果】 对自我剽窃的界定进行了总结,并对自我剽窃进行分类,分析了其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预防其发生的各种措施。 【结论】 目前国内外关于自我剽窃的认定尚存有争议,各期刊针对自我剽窃的认定及处罚措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学术期刊编辑精选稿件流程,基于各类文献数据库查证来稿的学术创新性、作者及其团队的学术实力、学术研究环境,以及稿件文献列表的合理性,试图实证来稿学术的创新性,发现来稿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方法】 除常规选稿流程之外,增加检索文献数据库以及比对流程,按照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来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论文中多发的学术不端现象,探究此种现象对学术环境、学术生态和学术出版的侵蚀和伤害。【方法】 概括分析了研究生学术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表现特征及成因。【结果】 提出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域,从制度、规范、技术层面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体系。【结论】 科技期刊应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促进期刊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实施情况,为期刊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编辑部邮箱及江苏省期刊QQ群等发放并回收问卷。【结果】共发放47份问卷,回收39份,问卷回收率为82.97%。39种期刊均制订了相关制度,在收稿、送审等环节均采取了相应防范措施,但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建立同学科期刊信息通报制度、开展多次查重以及联用搜索引擎进一步查重的期刊比例较低,且相关惩罚措施力度尚不够大。【结论】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在制度建设、查重方式及惩戒措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方面,期刊间应互相借鉴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及期刊学(协)会亦可适当加以督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world has witnessed the mushrooming of journals that falsely pretend to be legitimate academic outlets. We study this phenomenon using information from 46,000 researchers seeking promotion in Italian academia. About 5% of them have published in journals included in the blacklist of ‘potential, possible, or probable predatory journals’ elaborated by the scholarly librarian Jeffrey Beall. Data from a survey that we conducted among these researchers confirms that at least one third of these journals do not provide peer review or they engage in some other type of irregular editorial practice. We identify two factors that may have spurred publications in dubious journals. First, some of these journals have managed to be included in citation indexes such as Scopus that many institutions consider as a guarantee of quality. Second, we show that authors who publish in these journals a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positive assessments when they are evaluated by (randomly selected) committee members who lack research expertise. Overall,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predatory’ journals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severe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in scientific evalu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一种新的不当引用行为——欺诈引用。【方法】 简述了参考文献中的各种不当引用问题,提出了欺诈引用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原因。【结果】 对欺诈引用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从外部客观环境、编辑、作者和读者等方面给出了防治欺诈引用的建议。【结论】 欺诈引用是新出现的一种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现象,需要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