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琴 《文教资料》2010,(16):15-16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的再加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工夫,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从读者视角,重视作品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文选型的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人间百态,它的结构又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合理组合,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可供学习的方方面面.李海林认为,读者阅读一篇文章,其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作为教师,应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教材,发掘文本的原生价值.而原生价值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与文本对话,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   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文化传统亦然)意义的能动的诠释者和解释者,是作品意义的具体实现者,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学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那么该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就要品读作品,认识作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从本文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对比入手,来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悲剧》按照单元教学要求,重点是"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仔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情节生动,可读性强,而且有许多耐人玩味的细节.作为描写悲剧的作品,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也需要细细揣摩.因此,我决定用"核心情节、关键细节和人物气节"这三个方面去切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提出一组对 应的概念———“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 文本”。他认为,传统美学过于强调作 家的权威及其对作品意义的控制,这样 的作品大都以写实性见长,意思明确 容易阅读,充满了写作的程式和俗套 不具挑战性,这样的作品(大多是古典 作品)是“可读的文本”。另一类文本则 带有相反的特征,作者权威地位不再 而是日益让位于读者,这样的作品(大 多是现代的或先锋派的作品)往往没有 什么固定的意义,保持了作品的多义和 含混,需要读者进一步琢磨和体会。换 言之,这样的文本要求读者自己“重 写”,把意义从作者的垄断下解放出…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阐释学中,文本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传统文论喜欢探讨的题目往往是创作者,关心创作心理活动、欣赏趣味、如何表述、语言技巧等等,认为作者是作品的主宰。现代阐释学文论对作者的主宰地位很不满,认为这是作者霸权的表现,作品形成后就有其独立性,对所谓作者原意的追溯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只能达到一种虚假的作者原意。读者反应理论更进一步,认为作者原意的说法根本不足取,作品不是在作者创作完作品后形成的必须要有读者接受作品,否则作品不能成其为作品,由此,高扬读者对作品的决定性作用,走另一个极端,把读者当作作品的主宰,甚至把误解当作文本阐释的根本因素。其错误在于混淆了艺术中天才与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阅读体验,原指阅读主体有意识地与作品"离间",不断用新鲜的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视角对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开放的动态活动对作品进行意义重构.长期以来,我们都从主观层面以此要求语文教师:面对一篇传统教学文本,教师即使教到"烂熟"程度,仍应自觉地常教常新,不能将文本的解读成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或是教师应该坚持自我研读文本,不能只"参考"各种资料,然后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失去教师的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10.
文本缝隙是一篇作品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寻找作品文本的缝隙,是一种很有效地细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寻找文本缝隙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许多时候还需要研究者对已发现的文本缝隙不断深入挖掘,直至作品的隐含意蕴。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句法分析及语言讲解,而语篇教学模式是从宏观入手,抓住主要信息,然后再深入到微观的语言表达形式.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它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该研究通过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为例,将互文性引入教学领域,探讨了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从互文性视角分析了外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2.
越是优秀的经典.越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卖油翁》,对这篇短文的解读,传统的阐释长期囿于单一的定论——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笔者重读此文.认为这还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结论.是孤立的解读文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成社会价值观念去套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孙绍振先生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对《金光大道》及其作者浩然的评价一直充满着争议,其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文本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持肯定态度,认为作品是基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另一种则持否定态度,认为作品是为逢迎当时主流意识而进行的有意粉饰,或者是由于政治对文学的过多干扰而对现实的无奈遮蔽。笔者对这两种看法都不能完全赞同,本文从乌托邦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认为文本内容与现实相比确实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更多应与特定时代作家的情感认同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福克纳被讨论最多的短篇小说。理解这篇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故事的叙述者,艾米丽一生中的大事件,艾米丽的四个形象,从而为深入分析这篇作品提供较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李斌 《语文天地》2013,(18):10-11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沪教版新教材将它编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对于《秋天的怀念》,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值得探究。一、传统教学内容如果这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在"通  相似文献   

16.
双关范围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关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对双关的范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认识 ,一般认为双关存在于词语、句子层面 ,也有学者认为双关存在于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层面。其实双关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级单位 :从语素到语段、语篇。语篇双关是文学文本的重要特征 ,这与人类的交际方式、文本的生成规则和审美需求密切相关。语篇双关的构成手段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7.
《巨型收音机》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约翰·契弗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以探讨作家这一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燿德《树》(节选)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中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认为,哲理性散文的难点是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重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本文是笔者对该文的创新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传统课文,初中语文老师都执教过这篇作品,不少名师也开设过它的公开课,其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似乎也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局。可丁卫军执教这篇课文,还是给人以清新、别致、深刻的感觉。听过多节《皇帝的新装》的公开课,再听丁老师的执教,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多有独辟蹊径之慨,在课堂的推进中平中见奇,在文本的解读中曲径通幽。何以如此呢?  相似文献   

20.
文本符号与意义的追寻——对互文性理论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关于作品原创性的神话,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探索新的文本空间.互文性理论认为绝对独立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各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无数的前文本汇织成新的文本.本文主要从互义性理论的定义、价值、分类以及发展等方面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解读.目的是希望人们进一步了解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