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在审美文化观念上与中国社会是同步的,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历史传统,依旧呈现出特定的区域性特点。即在与时俱进的生活中保持了单纯本色的品性,在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中表现出对粗犷简练的偏好,在兼收并蓄的学习中传达一种执著坚毅的追求精神。由此表现出内蒙古大学生特有的审美文化品位,展现内蒙古大学生独有的审美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2.
武术的审美是其自产生起就存在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转型,当代的审美活动也随之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大众化、商品化、多元化、全球化、媒介化等特点。武术表演审美是武术审美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以当代审美活动特点为视点,显示出商品化是武术表演审美最显著的特点。此外,武术表演的审美还显示出当代审美所具有的多元化、大众化等特点,使得武术表演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平民造星运动”的风潮,这类节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部分青少年受众。但是由于各种选秀造星节目良莠不齐,其中的追求功利化、投机取巧等现象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章在分析“平民造星运动”走红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青少年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想象、欣赏、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钢琴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品位艺术情趣的人,让他们在未来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当前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改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它是渗透着一定观念要求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它以具象性区别于一般理想,又以意识性区别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理想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一的,但又经由情感的驱动,通过审美想象和幻想这个中介,表现出英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现存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论析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由此给人的不同美感。其次,着重分析了三峡自然景观如何由其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价值属性,并在与审美主体(人)所建立的审美关系中而生成出不同形态的美的。文章认为三峡自然景观的美不是自身孤立地固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审美中心灵感动过程的描述,从而揭示出由感性入手,到理性升华,再至悟性深化的审美心理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展示出审美的最高层次:对人生的体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的欹中取正之美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审美效果,具有生动的神采,表现出灵动、骏健、奇险、潇洒、奔放等审美意境。仰俯、转侧、向背是书法欹中取正的主要结构规律。书法史中的不同书体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欹中取正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文人画在中国古代和谐美的陶铸下,表现出宁静的审美意识、平淡的审美境界和优美的审美理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画风的演变,到了明中叶以后,这种优美的审美理想在文人画里开始动摇,出现了一种以惟情、惟个性是尊,以崇尚丑奇怪乱、豪放纵姿为特征的奇崛美的浪漫洪流,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揭示出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商品日渐丰富而出现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和大众消费商品的符号化特征。新时代我国农村地区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而出现了审美泛化和商品符号化倾向,这对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紧密依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村社区审美风貌,合理布局人文环境空间,要加强公共文化氛围营造,提升农村整体审美能力,着力解决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与审美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 ,音乐欣赏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丰富幼儿的欣赏经验 ,发展音乐才能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只有从感受、体会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入手 ,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 ,才能使幼儿在艺术之美的感染、熏陶中成长和发展。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力 ;注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注重在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 ,凭借表象经过加工重新组合出的一种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昌宁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除了具有保暖掩羞的实用价值外,还在文化上辅助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完成不同的角色的扮演,成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上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追求,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在登高的生命体验中,文人士子将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情密切结合,构成具有情感内涵和审美内涵的文学意象;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涵,显示出意蕴丰满的审美特色。其审美内涵或是怀古,或是抒怀,或是怀远,它既是文人士子寻找心灵自由的阶梯,又是文人士子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4.
审美的地域性差异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差异源自特定区域的文化、物质和生产方式状况,同时受制于隐在的审美制度.徽州文化语境影响到审美理想的生成和物态化形式,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审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南涧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一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下来特殊的丧葬礼俗,以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关照其丧葬礼俗中的审美意蕴,其礼俗在程序上显示出了严整美,在仪式上显示出了神秘美、在内涵上显示出了伦理美,其中融入了该民族对死亡的豁然视域以及对生命的美好祈祝。  相似文献   

16.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7.
魏晋唯美是时代风潮,特别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活动中,常因审美同情的催促,而使欣赏主体与大自然之间,充分达到美学的主体间性,表现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8.
"妙悟"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应目"(审美对象的获得)到"会心"(审美体验的展开),最后是"理得"(审美的超越)呈现出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它通过直接、整体的观照与对象物我交融,达到忘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王彤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00-101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家朱熹非常重视读书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阅读,他在自己一生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一套读书方法论,被称为审美阅读法。审美阅读法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一,审美视点的确立;第二,整体关照的阅读方法;第三,反复玩味和体验文本。它代表着中国阅读理论的最高峰,在中国读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