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孩子机会     
在《纲要》中我们发现,“机会”一词频频出现,诸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和条件。教师要提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等等。可见,机会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机会呢?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学会尝试”是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大教育家叶圣陶在半个世纪前就批判教育的单向灌输现象。他说:“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只是来讲的,学生也只是来听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怎样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呢? 一、挖掘教材,开发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所描述的内容思想性很强,凭着孩子的阅历,在理解上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怎样使孩子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轻松愉快地阅读,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机械朗读课文,更不是逐字…  相似文献   

3.
这个夏天,给儿子带来的不仅仅是酷热的高温与焦躁,更多的是“成长的烦恼”。一场“绯闻女友”带来的风波,不仅让我们虚惊一场,也让他拥有了许多不同以往的人生阅历。究竟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和异性同学交往?孩子的挫折与成长也会给我们家长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孩子正在熟睡,忽然大哭起来,他梦见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是不要急于哄他入睡,这时你首先应该轻声地问他:“宝贝,你梦见了什么?”然后认真地去倾听,因为让孩子讲述梦境,是一件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事。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正对大门的墙壁上,贴着一棵彩色塑膜剪成的树——棕色的树干、黄色的树枝、淡绿的树冠。这是我们给孩子种植的一棵“成长树”。孩子7岁了,教育他成为我们的一大难题。对于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每个孩子都喜欢鼓励,何不给孩子种一棵“成长树”,让孩子随时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呢?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老师应该学会做一个“甩手掌柜”,学会“放手”.在“放手”中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强自立. “放手”让学生去干,首先,就要让学生自己作选择,尊重孩子的努力.有一句话说得好:“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个惊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著名的名班主任魏书生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他相信,“坚持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相似文献   

8.
我儿子张弛15岁了,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比起很多已经看到成果的孩子,他还处在“过程”阶段。但是,也正是这个“过程”,给我和孩子的父亲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最有意义的是,在以一种“平常心”等待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时时留心,处处用心,体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贞虎 《家长》2014,(8):21-2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的收放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当父母的总会替孩子做一些“为他好”的决定,殊不知在这同时,也浪费掉不少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王福强 《教师博览》2022,(32):61-62
<正>有时教育会经历一个尴尬的过程:不少孩子从怀着好奇心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渐渐变得厌学情绪严重,视学习为“猛虎”“苦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更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不是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信心,而是从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打击和挫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求上进,学生始终伴随着批评、斥责和无尽无休的要求度日。事实证明,让一个学生进步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在优秀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差生”这样的概念,而应对学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机会,让这些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有位学生家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成长的鲜活生命,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尊重、关爱与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本着新课程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如果向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问上一句: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多此一问。但是在笔者看来,“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孩子”是一种连老母鸡都会的本能,而“会爱孩子”则是时代对现代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既要让他成人又得让他成才。所以,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爱,更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一、爱孩子,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美国的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和萨利·W·奥尔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从小到大总会出大大小小的差错,也就是在对这些差错的反思中收获了新的成长。华罗庚先生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留一些出错的机会给孩子,让孩子在对差错的反思中收获成长。这应该是最简单的教育常识了。可是,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做得怎样呢?看一则案例吧。一位教师要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动中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试教过程中,他对孩子们说,一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律意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对小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不能是单方面的,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自律的培养当中来。 在家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小皇帝”,就过分溺爱任其随心所欲,要多给孩子提供实践自律的机会,鼓  相似文献   

15.
景巧华 《成才之路》2009,(21):96-96
在生物教学中,是千篇“一律”的老师讲,学生背,认为会背了就可以拿到高分。就可以提高成绩。孰不知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成长过程,而我们偏偏要采取“一律”的做法,这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所以,应该立足于每一个学生。人本来各不相同.我们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中有会做买卖的子贡。也有很勇武的子路。有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打破“一律”这个“牢笼”,放飞学生的思想,让思维长出翱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人”。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老师,为了给自卑的“差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课堂上特地挑了一位高高举手的“差生”回答问题,可是该生站起来后却哭着说“不会”。不会为什么举手呢?课后这位老师了解到,原来因为别人都会,如果他不举手,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了解到这一原委后,老师没有讥笑他滥竽充数,更没有抱怨他“不会”还来凑什么热闹,反而感到这位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师建议他,下次举手时如果真会就举左手,否则就举右手。老师看到他举左手时就尽量给他提问机会。就这样,没过多久这名学生就变得自信开朗起来,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后来,老师把这个“秘诀”悄悄告诉了其他几位“差生”,很快,全班的“差生”集体上了一个台阶。教师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要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主动性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袁喆 《家庭教育指导》2003,(1):26-26,25
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被要求负起一个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标签效应”经常无要求地赞扬孩子,使他具有自尊,变得自信,并提供一切机会,挖掘、开发他的潜能。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困难,我们不应过分敏感,  相似文献   

18.
“活动教学”这一新型的教育观念,已被专家和改革家响亮地提出来了,并正在进行实验。作者认为,小学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社会常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教材中的“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方式,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教师就不应该包办代替,一味讲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看画,让学生自己判断一些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是与非、好与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础教育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应该是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社会公民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理解为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通过学校教育,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对学校教育来说,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教师对学生一生成长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潜移默化的。作为教师,我们追求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一教育境界,对学生生命成长影响最大的往往是教学中的细节,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成熟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们对学生要求往往太高,用“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和对待学生,把好学生塑造成“超人”“完人”。结果我们把本应该进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办成了精英教育。作者认为,好学生=基本素质+特长。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学生,他的任务是学习,是进步,是成长。只要他拥有基本的素质,他就拥有了学习、进步和成长的基础;只要他有特长,他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这里所说的基本素质是全面的基本素质,即既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还要有基本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基本是指起码的、必须的、不可缺少的,而不是高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