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扈三娘作为《水浒传》中写得较有亮色的一位女性,后人多对她的婚姻颇有微词。特别是前一时期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又有人提及此事,认为《水浒传》中宋江将扈三娘嫁给王矮虎不近人情,无论相貌上还是武艺上二人都不般配,以至想当一回红娘,把扈三娘嫁给豹子头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解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理解障碍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离不开解释。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时间间距对理解和解释的影响以及传统或成见对理解和解释的影响。作者认为,一部原著在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译本,同一原著又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译本。译者必须研究学习以完善自己的前结构,从而尽可能地使译文贴近原著。  相似文献   

4.
在2015年获得赞扬无数的影片《卡罗尔》,改编自美国犯罪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出版的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在影片中通过精致的画面贴近原著的层层展现这段禁忌爱情的喜与悲,让观影人不禁深陷其中,同时也对原著做了不少改编。本文从影片细节、人物变化、情节删减、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电影的改编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6.
老妈在她的姐妹中素有“扈三娘”之称(幸好没叫“孙二娘”),阿姨们有事总喜欢找她帮忙,因为老妈总爱打抱不平。你别看我老妈身材娇小,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她天生一副大嗓门儿。遇到不平事,冲着欺负人者大吼几声,事情一准儿摆平。因为,那声音实在是太具有震撼力了。邻里乡亲们常说:“有不平事找扈三娘,准行。”  相似文献   

7.
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的剧种之多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改编成戏曲后的《红楼梦》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基础上,在美学品格方面与小说有所区别,发挥了戏曲特有的长处,同时也改交了些许原著的美学特征,而原著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戏曲固有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与小说各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同时又互相渗透。另外,改编成地方戏曲的《红楼梦》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者之不同:一、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二、再现性与表现性;三、中和团圆与悲切残缺;四、入乡随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曾被改编为京剧、话剧、河南豫剧等不同版本。改编剧对原著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人物情节的改编以及舞台艺术的呈现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将河南豫剧改编版本《朱丽小姐》与斯特林堡的原著进行对比分析,以探求中西方戏剧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阎婆惜与宋江、潘金莲与武大郎、扈三娘与王矮虎均为高女人与矮丈夫型的搭配,这些高女人与矮丈夫之间有意的组合使他们在人生、婚姻等方面显示出一系列有规律的特征,而这些有规律的特征凸现了小说在表现人格与社会上的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0.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很多人看过《水浒传》后,对“一丈青”扈三娘嫁给“矮脚虎”王英这事耿耿于怀,也百思不得其解。女的高挑好看,男的矮小猥琐,怎么看怎么不般配,可他们偏偏走在了一起。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桩婚事的看法。解析:网上流传的段子,把扈三娘嫁给王英归因于看错了一则征婚启事。因为古人不用标点符号,扈三娘看到的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年收入八万,人老实,  相似文献   

12.
由弗莱舍兄弟制作的根据小说《格利佛游记》改编的同名动画片是在1939年发行的.这部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很多地方都偏离了小说原著.鉴于此,尽地分析了影片背离小说的方面及其含义,旨在指出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引导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原作的创造与译作的再创造各有其特点和独立价值。文学翻译的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认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对读者阅读原著和译著,理解原著和译著之间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原作的创造与译作的再创造各有其特点和独立价值。文学翻译的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认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对读者阅读原著和译著,理解原著和译著之间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巍 《时代教育》2015,(5):47-48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等创立者和继承者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引入原著教学将会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原著教学的意义,提出教学中原著的选择原则以及教学过程中适宜大学生阅读的原著;提出教师导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建立合适的考核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原著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秦晓  薛昭  秦立娟 《海外英语》2011,(14):82-83
英语原著的阅读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觑,其重要性已被学生广泛认可。在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中已开设西方圣经,英美文学选读等类似于英语原著阅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素养。但是学生如何有条不紊的进行英语原著的学习仍有很多障碍。该文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将学生的态度与老师的意见相结合,从独立学院学生在阅读英语原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了关于英语原著阅读课程设置的问题。最终得出在独立学院开设英语原著阅读选修课是解决学生原著阅读障碍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李咪 《海外英语》2014,(7):180-182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所著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梦的代表之作,更为美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该文结合2013年的最新电影版本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文学艺术语言和影视艺术语言的不同倾向,通过分析原作语言和电影语言的艺术特点,从而反映出电影在再现原著场景时如何延伸和取舍,并从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中探讨改编学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由于电影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在改编原著整体构架和细节处理的同时也限制了原著带给人的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有一种现象:作品译文虽好,但竟"不似原著",即译文与原文风格不能统一。学界也有某种思想认为,将原著的风格完全展现在译文中是无法做到的。本文在分析文学作品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风格可译性的观点,并通过对比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本,探讨风格的传达与流失对于译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然而,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批评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所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其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从量和质两方面的比较,本文认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