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剧作《济金根》的批评,成为悲剧思想发展史上的转折性文献。在这些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既有悲剧理论,提出了"现代悲剧"观念,并阐发这一悲剧类型的历史的和美学的要求。他们指出并不存在所谓理念论的悲剧,只有社会历史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现实悲剧;社会历史的变动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和悲剧艺术的真正内容;历史变动是否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否合乎历史理性,才是判断历史变动是否构成悲剧的内在准则。他们在批判理念论的悲剧观的同时,还提出了现实主义剧作和文学作品的美学要求,即悲剧或文学作品要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历史理性和美学要求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不能不受到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在传统的戏曲长河中,古典悲剧戏曲的多产是与当时朝代更迭之季动荡的时局;社会思想上的混乱和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与交替;以及困顿文人"乱世之音怨以怒"的愤笔疾书息息相关的。正是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催生了悲剧之花的夺目绽放,彰显了她的神韵魅力。  相似文献   

3.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的涂自强没有进入上层社会的渠道,是一个无依与彷徨的底层人。他虽然凭借知识在身体上挤进城市,却在灵魂上被城市拒之门外;同时,当离开故土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被农村驱逐;他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这三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涂自强这一类底层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5.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6.
高加林、孙少平、涂自强勾勒出1980年代以来乡村蚁族形象谱系及其奋斗史。当代乡村青年正经历从强者奋斗到向下的颓败和逆来顺受的甘心认命;他们的挣扎与时代高度偶合与同构。涂自强身上,浓缩一类乡村蚁族的命运,折射社会转折处的隐忧和时代前行之殇。涂自强式的运命,表明乡村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呈现打工化、蚁族化、飘浮无依的时代特征和群体面貌,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是当代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从哲学上思考和领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是思想领域实现拨乱反正的保证。从哲学意义上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层基础,也是统一全党意志、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4,(3):56-58
校车不达标,超载是普遍现象,资金不足、监管不力,抱着侥幸的心理亵渎"安全",车祸折射的是社会底层之殇。公车数量之多、管理混乱、费用太高的突出现象,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校车才是真正的"公车",削减公车,为校车买单,才是正义之举。善待孩子,敬畏生命,保障让他们享受到自尊、平等,这样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古典悲剧理论建立在"肯定本体论"的基础上,而当代悲剧理论则是以"否定本体论"为基础的;作为一种"同一论美学",它们都是对悲剧本质的掩盖.只有将"差异"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对精神冲突、灵肉冲突、生命冲突的差异分析,才能使悲剧的审美本质得到真正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四基"是在传统意义"双基"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双基"基础上解读"四基",尤其是从"双基""四基"的概念出发,把握其"此阶段"与"今后"的意义,真正在教学中落实"四基",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基础,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具有促进其成长的意义。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四基"可以帮助教师解构教学内容,但解构是为了建构,只有当教学具有整体意义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单行本上面写道:"这是一个人的悲伤,更是一代人的悲伤,只有看到平等与公正的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有希望。"[1]没外貌,没背景也没高学历的普通青年,单靠不分日夜的辛苦打拼,可以改变命运吗,这是宿命的无奈,也是时代的迷途,他究竟是涂自强?还是"徒自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音。"圣"就是倾听良知的呼唤并宣讲这种本真的情感。君子意味着拥有政治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君子少,现代社会君子多;唯有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人人都是君子甚至圣人。但没有敬畏感,就不是君子。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学界对于其真实性、写作年代、主旨等长期聚讼不休,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其主旨不能过分拔高,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并非小说的主旨,实际上集中在鞭挞李益的负心、同情霍小玉的不幸,即"始乱终弃",这也是古代小说常见的传统主题模式;而故事同时反映了晚唐时期门阀意识的淡薄,和唐前、中期强烈的门阀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学界向来有一个"共识",即认为西方小说和戏剧以悲剧见长,而中国则无真正的悲剧作品。这是误识,其实《霍小玉传》正是一部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子君的悲剧,除了社会原因而外,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悲剧,这不仅是对封建旧传统和当时黑暗社会的"苦闷的叫喊"和"绝望的抗战",更是对生命的权利、理想的人性、独立的人格以及完满的个性的热情呼唤和急切期待.而涓生在伤逝中的悔恨,在悔恨中的反思,在反思后的"默默地前行",是在激愤中反省自身、反省人生、反省生命,终于走出"自我"的新的人生选择,这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种深沉的人生悲怀和博大的哲学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专业技术才有职业尊严,有育人艺术才有社会美誉,有高尚师德才有人民敬重。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发展,所谓"水涨船高"。单打独斗式往往是"水落石出",后劲乏力。团队建设才是专业成长的必然途径。一、有梦想感召,才会走得更远共同的教育使命筑就了共同的教育梦想:寻求中国语文教学的科学之道,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快乐地学语文、幸福地过日子;真正破解汉字难识、汉语难学的百  相似文献   

18.
<正>1.充满智性的课堂,教师会用生活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性。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努力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这个"动",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唤起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不少语文课堂依然是"浮华侵占,本质被弃",课堂追求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阐述如何体现语文教学"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霍小玉传》描写的故事凄婉动人,似乎未脱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模式,但是悲剧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唐代社会推崇的门阀观念。作者对霍小玉的同情赞美和对李益的批判憎恶都是自觉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但他在其中不自觉展示出的社会因素,即爱情可以自由而婚姻必须注重家世利益,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描写情节的同时,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