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罗马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卷三"柏拉图传"中,关于柏拉图"所认可的学说"的概述,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自然神(话)学"为核心依据,为"公正地与热爱柏拉图的人站在一起""远超随便哪个男人""雄心勃勃""探究这位哲人学说"的多姆娜皇后,表明了哲人柏拉图的心志:德性是哲人幸福的自足根据,一旦自由民主平等城邦中民众的分歧超出了限度,哲人就有充分的理由走上苏格拉底所谓"向上的路",在书写的"对话"中建构关于理想城邦的神(话)学。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图》是探讨国家问题的开山之作。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危机四伏,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这一险象,柏拉图深思熟虑,推出自己的哲人治国方略。在《理想国》中,他认为,要使国家实现正义并长治久安,必须让政治与哲学联姻,权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五卷中讨论了关于男女平等、妇女儿童公有的、哲人当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古希腊时代,能提出男女平等实属不易,可是妇女儿童公有这一看似荒谬的理论后面,却蕴含着柏拉图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美丽的城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妇女的地位为出发点来探讨妇女问题对柏拉图理想城邦的建立所起到的作用,从而理解柏拉图提出妇女问题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与哲人之争的问题。他从城邦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存在扰乱了整个城邦的统治秩序,破坏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发展。他通过论争认为哲学家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而诗人是无知的。所以,柏拉图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认为在理想国的构建中应该驱逐诗人。  相似文献   

6.
<正>施特劳斯在研读马基雅维里时发现,古典思想所强调的王政与僭政的区分被马基雅维里之后的诸多现代哲人所忽略,于是有了各式"理想"国度的争执。实质上,柏拉图以戏剧的模式呈现关于"理想国"的思考,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点出"城邦"(或称国家)与"人"之间最重大的差异:人无法像城邦一样自足。现代哲人意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雅典与耶路撒冷"的纷争,幻想某种哲学的自足,这不过是一种狂悖的僭越。将《理想国》改译作《王制》正在于强调切勿以现代视野掩盖古典思想背后的张力,更不能以现代哲学的方式勾销"诗"这种模仿古典思想张力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非常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这与他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密切相关。他认为道德具有可教性,学习即是回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公民的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四种美德。为了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双 《考试周刊》2008,(17):69-70
文章简要分析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的妇女儿童观和音乐观,认为他提出的"所有公民,无论男女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等观点,虽然在当时的雅典社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的本质出发点是基于国家和城邦的利益,是为建立一个理想国家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理想城邦是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注重对理念的描述,而城邦理想是亚里士多德摆脱柏拉图的思想后形成的独特的概念,侧重于具体的实践。对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城邦理想与理想城邦的建构基础,以及二者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的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刻薄寡恩"的,他将亲人之间的关系认定为利害关系,对竞争中的失败者态度冷漠,更重要的是他强调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枉法曲断。韩非子的无情,正是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之私利、私情对公领域的有害干扰,试图将之彻底逐出公领域。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城邦中废除家庭制度和私有财产,提倡卫士等级共有妻子儿女和财产,这是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彻底否定。与韩非子相同,柏拉图的无情也是为了排除个人私利和感情对社会正义的破坏。为了在政治混乱、正义缺失的时代重建正义,他们强调社会和国家公利高于个人私利。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个人的控制,不同程度地将个人工具化。不同的是,韩非子秉持"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因此有可能在国家大治之后,改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目的而国家成为工具。柏拉图则基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和理念论,认为理想城邦不应有任何变化,这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无从改变。韩非子与柏拉图思想的相似性说明,无论中西,心智结构相同的人们会基于相同的人性,对相似的时代问题给出大致相同的解决方案;而他们思想的差异性则展现出古代中国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对"如何引导城邦和民众向善"问题的探索,但是在《斐德若》篇中,他却远离了城邦,与斐德若在郊外发生了一场对话。哲学想要在城邦中确立地位需要对原有的诗歌进行挑战,然而新兴的哲学并不具备直面诗歌的实力,采用隐微的方式(到城邦之外)是哲学试图进入城邦的一种举措。民众是哲人引领的对象,诗人是哲人批判的对手,虽然这场对话远离城邦之外,但是哲人的真正关注点仍是民众和诗歌。  相似文献   

13.
《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丰碑,是柏拉图的治国计划,其内涵十分丰富。柏拉图认为美就是世界秩序,美要成就的是世间最伟大的事业,即创造一个真的世界。《理想国》中的观点虽然在一些方面比较偏颇,但都是源于哲人建设合理国家和社会的强烈意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结晶,非常值得借鉴,而美和秩序的内涵也确实如其所愿愈加完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后人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国家显然会更有把握,但其中一些关于个人与城邦关系的观点值得商榷,尤其是“哲人治国”是否可行,尚须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阵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东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从社会背景、社会目标以及治理方法等方面对孔子的"大同"社会思想和柏拉图的理想"正义城邦"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可见,两者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思想是两者政治理想的交汇融合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国》第四卷,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引导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建立了属己的城邦,以求在其中寻找城邦的正义。通过梳理苏格拉底对城邦创建目的和四枢德的探讨,本文提出,城邦遵循正义原则是为了城邦和个人的福祉,城邦正义的关键在城邦秩序,城邦秩序的实现在于城邦中的各个阶层保持节制。因而,苏格拉底暗含的正义教诲是,没有因正义本身而为的正义,当城邦智慧、勇敢、有序而统一,也无须寻求额外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