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茶文化发展较快,茶学著作纷涌而出。《茶谱》是首当其选的优秀代表,它推崇饮茶新法,倡导叶茶冲泡。《茶疏》作为明代最具代表的茶著之一,论述涉及茶文化的各个方面,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堪称是一部综合性的茶史著作。《阳羡茗壶系》是较早的茶具专著,专记阳羡茗壶制作及名家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此外,《长物志》、《金瓶梅》则从文人雅士和市井百姓生活两方面反映了明代茶文化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代杭州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茶文化的勃兴。而这种茶文化的习俗又深深影响了《水浒》。在《水浒》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茶坊;茶博士;点茶:散茶、梅汤、和合汤、姜茶、泡茶;茶礼:拜茶、茶媒、吃茶等各种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盛唐时期,饮茶之风自南向北吹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于是,论茶专著出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开始了,国家收缴茶税出台了……所以史家有茶“兴于唐”、“盛于唐”之说。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人对茶文化作过零星的论述,但是,人们在谈到茶文化史时,还是首推陆羽及其《茶经》。  相似文献   

4.
以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和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中外的浙江省湖州市,于1990年10月25日至26日举行“陆羽与茶文化”学术讨论会,正式成立了“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和浙江等省市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及有关单位的代表,与日本国里千家浙江省茶道研修团团长多田侑史先生、顾问布草潮汛教授及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员、日本国小川流煎茶家元小川后乐先生等24位外宾,共聚湖州大厦15楼会议厅,研讨陆羽思想、生平事迹、《茶经》与茶文化、茶与人类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荼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讲究阴阳五行,而茶分青、白、黄、红、黑五色。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两晋时道人饮茶的记载。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的盛行,道教尚茶嗜茶之风也更加普及,道观一般都专设“茶堂”作为以茶礼宾的场所,还以茶供养三清、招待香客。可以说道茶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禅茶文化的兴盛,道茶文化逐渐走向衰微,笔者根据史料编创的《武当道茶茶礼十八式》将武当武术、武当道乐、武当道教文化等元素与茶叶冲泡手法有机结合,用艺术的方式重现了道荼文化的仙姿道骨。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茶的品性与儒释道的精义相互融合。王旭烽的小说《茶人三部曲》从写茶人入手,把茶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好茶性展示给我们。从茶与儒释道的契合入手,结合茶人的性格特征,阐释茶文化在茶人身上的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8.
陆羽所撰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信息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进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英译质量直接影响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姜译《茶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操控理论,重点探究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要素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莹 《文教资料》2014,(21):6-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李氏朝鲜时期,随着中韩两国频繁的贸易往来,《三国演义》传入了朝鲜半岛,为朝鲜百姓所广泛喜爱,并对后世韩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学和社会两方面分析探讨《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陆羽(733-804)作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他的伟大功绩不仅在于总结了前人的茶学经验,而且更主要地在于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注入到茶事之中,在于他把饮茶从生活提升到文化的高度,正如同时代人封演在其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所描述的:“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对于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起来。湖州作为陆羽的第二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如何加强对陆羽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茶文化的学术研讨,而且对于加强地方文化研究、促进中外交流,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党银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代文史,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唐朝与古代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崔致远研究》(韩国翰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韩文版)、  相似文献   

13.
中唐著名诗人顾况是湖州丘司议之婿,因此经常往来湖州。大历年间,顾况与陆羽、皎然等人交往于湖州,《茶赋》一文当作于此间。由于历代茶赋存世数量非常之少,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茶赋的研究不够重视,妨碍了对茶赋的正确评价。唐代茶赋,唯有顾况一篇。其《茶赋》可谓以孤篇横绝全唐者,是历代茶赋中的传世佳作。《茶赋》蕴含的茶文化元素与文化审美价值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出句易解,对句难笺。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注“分茶”曰:“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尘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教师》2013,(5):117-117
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百姓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并列为开门七件事。可见,茶之一事早已融入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茶文化独具魅力。茶谱是记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各个时代茶文化的变迁及其背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四库馆臣所著录的茶谱有鲜明的特点,反映出他们对茶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他们"贵远贱近""经世致用"等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7.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18.
长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考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地。其衍生出来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丰富多样的,这为长兴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先天优势。但目前,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仅限于观景看物等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没有形成独立的茶文化主题专项旅游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销售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这与长兴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极不协调、极不相称。应从区域旅游发展理论的视角看长兴茶文化旅游,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另辟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陆羽茶文化产业是传统茶产业之外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隶属第三产业。陆羽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发挥陆羽及其《茶经》的品牌价值,可以直接带动中国茶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茶学、茶文化都是陆羽茶文化产业的支撑学科。对陆羽茶文化进行研究,拓展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空间,是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精品产业。陆羽茶文化产业涉及到纸质传媒业、广播影视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广告产业、教育产业等,已经悄然向这些相关产业与领域进军,并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饮茶简史与茶文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有关茶的一切知识、饮茶习俗、加工、栽培技术和茶文化等,最初都是由我国直接或者间接地传出的。通过对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浅析,阐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概况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