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孟之积极人性观认为,人性有不断完善并有达到至善、成德的可能。孔孟以此为基点在政治理想上构建出明君清官统治的圣贤之治。由于孔孟之道过分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而弱化了制度的作用,长期以来,致使制度建设处于迟滞状态。这样,在制度匮乏的情况下,主要靠人性自律则无法抵御政治权力的诱惑,为政者的腐败就成了社会的常态。长期发展,民不聊生,百姓又无路可走,只有揭竿而起。暴力革命又无法长期遏制或根除政治腐败,虽王朝更替不断,社会却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孔孟之积极人性观最终陷入困境之地。  相似文献   

2.
《江苏教育》2011,(5):62-62
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这是一个常识,我们要坚守这个常识,实践这个常识。可是,我们的教育常常有意无意地做着与常识相悖的事。于是,孩子们承担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而学校则成了他们最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一、人性论争何时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都涉及人和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人性。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人性天赋,而对这种天赋的人性,有人主张“人性本善”。另一些思想家则相反,主张“人性本恶”。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它像大水,“决诸东方则东流,  相似文献   

4.
孔孟之积极人性观认为,人性有不断完善并有达到至善、成德的可能.孔孟以此为基点在政治理想上构建出明君清官统治的圣贤之治.由于孔孟之道过分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而弱化了制度的作用,长期以来,致使制度建设处于迟滞状态.这样,在制度匮乏的情况下,主要靠人性自律则无法抵御政治权力的诱惑,为政者的腐败就成了社会的常态.长期发展,民不聊生,百姓又无路可走,只有揭竿而起.暴力革命又无法长期遏制或根除政治腐败,虽王朝更替不断,社会却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孔孟之积极人性观最终陷入困境之地.  相似文献   

5.
“文学为人学。”艺术离开人则无以表现,离开人性则无从表现。艺术与人性难解难分。但何谓人性,如何表现人性呢?对此,艺术界进行了广泛探讨,有许多意见富有启发性,也有不少意见由于概念混乱和对经典论述解释的随意性,而滑进了唯心历史观的泥潭。他们扭曲人的本质,宣扬抽象的人性,有的人甚至有偏离社会主义文艺轨道之危险。因此,对人性之辨析十分必要。人性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6.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则,而关于人性的探讨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哲学家、行为学家、生命学家则对人性分别有着不同的解释。哲学家的认识更偏重于人的社会属性;行为学家则主要以人的"需要"为立足点;而生命学家则从遗传学的角度揭示行为现象,但最终他们会形成统一的人性理论来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9.
《艰难时世》以批判功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旨归则落在坚持人性、宏扬人性上面。人性有许多内容。小说中,狄更斯在不止一种场合,强调过幻想、娱乐、信念、个性等问题。作者通过成功塑造一些人性内涵丰富而深厚的人物,达到他尖锐抨击功利主义教育的目的,反对当时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和压制。  相似文献   

10.
黎鸣先生认为情场化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的.他从人性的善恶选择认定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从"原欲"出发而成的恶,即"人性原恶".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多变是人性的两个显著特征,前者主要是从静态上去分析人性,而后者则是从动态上进行考察。忠诚和背叛是人性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在道义上截然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  相似文献   

13.
政治人性概念包括行为动机与行为模式两层含义.低级的政治人性观宣扬政治人的生物属性与自我利益,高级的政治人性观则弘扬政治人的自我实现与完善.动态的政治人性观认为,政治人性是一种发展变化的系统,取决于环境、运动、精英和人格等几项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5.
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隔膜,人性逐渐异化,因此人性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命运就成了当今东西方文学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沈从文、福克纳为代表,对东西方乡土文学中人性与文化命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宏扬人性的教育,而师生关系的特点则直接影响着人性宏扬的水平,因此优化师生关系是弘扬师生人性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