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被<时代>周刊评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其1984年出版的处女作<捕蜂器>里以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灰色的幽默塑造了性格孤僻、性情冷漠、怪异的父子二人.通过对人性异化的父子的描写,揭示了在父权制度下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扭曲变态,反映了作家反对人性异化、追求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被《时代》周刊评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其1984年出版的处女作《捕蜂器》里以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灰色的幽默塑造了性格孤僻、性情冷漠、怪异的父子二人。通过对人性异化的父子的描写,揭示了在父权制度下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扭曲变态,反映了作家反对人性异化、追求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赛博空间行为模式的泛化导致了网络环境下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表现出抽象化、弱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人的主体能力不断退化;传统伦理体系面临重构.异化的实质是人的虚拟化导致的主体性迷失和"活动范式"对人的统治.异化蕴涵着复归的契机.只有充分认识到虚拟实体间的约束性并关注人文精神,人才能从异化中复归.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我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深刻剖析,为进行科学异化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文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人的自我异化"开始梳理,论述了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理论与科学异化的密切联系,揭示了科学异化的现实形态,以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理论分析了科学异化的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6.
异化是审美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本文从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扬弃异化三个角度谈审美的生成 ,认为审美是与异化相对立的 ,审美生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审美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本文从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扬弃异化三个角度谈审美的生成,认为审美是与异化相对立的,审美生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都市·异化"小说在女性演绎中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现都市生活中人性的异化是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个热点.文章通过分析方方等三位女作家探索这题材领域的文本,发现其中共同的女性关怀是"异化"主题获得深化的重要原因.同时,"都市·异化"小说的女性演绎,在"异化"的文本深层结构中也产生了新的功能因素,即女性主义话语的书写.它揭示了"异化-救赎-异化"这样一个女性人生的怪圈,以女性的特殊异化解构了女性"自我救赎"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孙全民 《文教资料》2008,(16):76-78
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了主体异化现象,指出社会由于"物化结构",从而人丧失了主体性,沦为"单向度的人",并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故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和揭露,对人的主体性予以关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我假象是指与自我相对立并代替自我构成人的主体性的虚假化身。它是主体内部异化的产物。自我假象昭示了人类的生存困境——自我与自我假象、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全面的、难以调和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卢梭从人性自然演变出发,基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人性观,提出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并发现人性异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并渐渐找到摆脱异化出路的过程,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由社会人到自由人,并最终通过契约的建立,使个人成为集体的过程。每个人的意志成为公共意志,思想获得解放,人性在集体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人性由扭曲异化后而得到重生是卢梭人性论的终极指向,揭示出人之为人的根本,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约翰·威廉斯1965年塑造的"斯通纳",浓缩了人类在20世纪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与精神超脱。他的独特声音与悖反行为,是对个体身份异化的一种伦理质疑。战争作为人性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工业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在"浮士德精神"与"斯通纳心灵"之间做出选择:斯通纳在大学教育之后,经历了浮士德走出书斋后的四次人生追求,追寻自身在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也或在内心深处坚持的自我身份遭遇四次异化后,做出回归人性的伦理选择。社会环境对斯通纳不断地"否定",促使他在伦理两难中发现内在自我,从而,走出文明进步对个体异化的假自治环境。在文学、爱与生命意识的交融中,形成与当时社会伦理环境鲜明对照的人性存在:"斯通纳心灵"。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目标的建构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到素质的类别之分,更要把握住素质的层次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应超坡对人性自由的无止境追求,在境界上求得自我满足,据此,提出了教育目标建构和实现的六个参照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论主体性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脑的物质过程是主体性存在的生物学前提,社会实践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根源,需要则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的主体性向自我的主体性、自失的主体性、异化的主体性再向自觉的主体性、自由的主体性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秋华 《文教资料》2014,(3):62-63,67
异化思想是马尔库塞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马尔库塞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异化的社会和个人原因,严厉批判了使人变为非人的病态的社会制度,并细致概括了扬弃异化的多个途径。但这种异化思想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之所以为非人的现实,也不会完全扬弃消解掉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使人成为拥有主体性的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9.
波德里亚对休闲的批判是以对物体系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休闲异化的批判。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者的心理被重构了,休闲者丧失了主体性,休闲难逃全面物化的约束和控制。然而,休闲与工作是否同一?休闲是否能够为真?休闲者是被操纵还是反操纵?恰恰是异化劳动使人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分离,使工作与人的自由创造相分离。休闲与工作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休闲要与异化的劳动决裂;同时,休闲要回归到每日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融合。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一方面,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使休闲处于被消费的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休闲正是消费社会的异己力量,是人们改变异化命运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实现"反异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技术异化理论中提到,人类在利用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技术反过来成为发展的阻碍力量并反对技术的主体。当前,新媒介技术“崛起”过程中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逐渐使人的主体性被“替换”“淹没”,导致个人在创新思维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道德认知发展、诚信价值观培养及意识形态安全观等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现象足够重视。通过增强个人主体性意识、强化自我能力建设、完善新媒介法律行规、发挥社会监督合力及健全技术伦理道德体系等举措,促进新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的主体性良性协调,重拾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