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夜》中设置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形象,其中何华明作为"在场者"拥有两种话语——男性话语、政治话语,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是小说中的"缺席者",她们的话语是缺失的。丁玲正是借助"在场者"与"缺席者"的不同话语形态揭示了革命政治下两性的不平等的秩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相似文献   

2.
以<讲话>为分界点,将丁玲延安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丁玲本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学意识,发表了一系列大胆暴露延安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小说及杂文;后期丁玲发表了一些追随政治的应景之作,但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依然看到丁玲对文学的坚持.可见,她始终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革命+恋爱"这种小说现象从恋爱到革命的逐渐变化进行了综合考察,并以丁玲的创作转变为个案分析了出现这种转变的外部及内在原因,指出作家在政治观念影响下自觉实施的转变,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分析了此类小说遭到逆转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李莎 《文教资料》2008,(28):189-191
90年代以来的丁玲小说研究在80年代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向着更加深广的境界拓展,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来丁玲小说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与点评,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期寻找新的研究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丁玲在其长期的创作生涯中艺术风格与文体风格在不断转变,她踏入文坛是作为描写崇尚个性主义都市女郎的女作家,几年之后成为着力塑造革命斗争中工农大众的左翼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而这其中的转变蕴含着个性主义/集体主义两种话语的冲突和碰撞。通过梳理丁玲的创作历程,结合丁玲的自述与他人的叙述来讨论其生活经历与思想转变在其小说创作中的投映,站在性别政治的文化立场,可以还原丁玲小说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女性书写到政治书写的转变与摇摆的复杂情形,以及其文艺观与革命理性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韦护》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恋爱生活为原型,不仅是"革命加恋爱"的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读者群中,《韦护》这部小说没有引起强烈地反响,甚至带给丁玲诸多的争议。本文从接受美学的文艺理论范畴,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丁玲从崇尚独立、自由的"五四"人,逐步走进"左翼",进而卷入革命阵营的整个人生轨迹,说明五四精神与政治信仰成为丁玲生命情结之两翼,穿越于丁玲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从丁玲在延安后期的日记中,也可看出丁玲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识与个性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磨难并没有使丁玲的"个性"泯灭,而是被她刻意隐匿了。  相似文献   

9.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10.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1.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夜》是其小说创作上的过渡性文本,也是“革命+恋爱”的另类文本。丁玲在文本中秉承自主意识,同时采取回避绕开和突破超越“红色文艺”的叙事策略,由此在作者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主人公男性革命意识的建构与女性意识的解构中凸显、构成矛盾冲突,形成文本张力的纠结和内在平衡,构成小说精巧的景致和浑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秦林芳 《文教资料》2007,11(36):21-23
晚年丁玲复出后,追求政治功利往往成为其创作的出发点;而她对政治功利的追求又往往诉诸道德视角,从而以道德诉求的方式表现出对政治功利的关注。从其对《杜晚香》作为政治"亮相"之作的权衡、该作发表过程的周折到发表后的诠释,都可以看出丁玲对作品之外的政治效应的追求。为了这一效应,丁玲经过反复掂量,选择了"永远正确"的题材和主题,并以陈旧的道德视角表现出落后的道德观念。政治功利与道德诉求这二者的聚合是晚年丁玲创作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3.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14.
《韦护》是丁玲在1929年末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中篇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最初对《韦护》的解读多认为是"革命恋爱"故事,带有小资产阶级痕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韦护》并非是简单的"革命恋爱"小说,其中蕴含着丁玲独特创作风格。本文将从《韦护》入手,浅谈丁玲笔下与众不同的革命与恋爱。  相似文献   

15.
丁玲创作中具有"五四独立女性"和"革命政治功利"两种立场,她在思想"左转"中两种立场交相沉浮;延安文艺整风使丁玲思想彻底左转,它牢固确立了"革命政治功利"立场在创作中的一统地位,并带来无尽的尴尬与苦涩。文章旨在揭示左的政治因素对知识分子精神心灵及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从梳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脉络入手,重点分析其早期代表性小说,论证丁玲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转机。  相似文献   

17.
《夜》是丁玲延安时期创作的一篇具有独特思想艺术内涵的诗化小说,其中包含了丁玲对革命关系以及革命者的深入思考。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丁玲小说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  相似文献   

19.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