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批评园地里,小说批评无疑达到了繁花烂漫的境域。新诗批评虽然没有这种鲜花著锦之盛,但总的说来,它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在二十年代,新诗批评就在为新诗的诞生鸣锣开道,为新诗的成长廓清道路,以后又为发现新人和奖掖新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诞生后,诗人和诗评家们的美学观在经历由旧到新的蜕变,对新的时代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这时的新诗论坛不似二十年代那样沸沸扬扬,势头比起三四十年代亦有所减弱。从1949年10月到1955年,虽然也出版了几本有关新诗评论的集子,但不少是解放前旧作的再版(如艾青的《诗论》、林林的《诗歌杂论》)。即使偶有新作,均为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歌词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上古歌谣"开始,经"诗经""楚辞""乐府"到"唐声诗""唐宋词",再到"元明散曲""明清小曲",这些占据中国诗歌史大半江山的诗体自诞生之初,无论是以词入歌还是倚声填词,它们本身是以一种歌词形式面世,可见歌词同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是现代歌词的开端,白话新诗的诞生则给现代歌词带来新的生长土壤,但是从二十年代末起,现代歌词已经很少再从新诗吸取养分。文章将主要探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二十年代末现代歌词同新诗的关系,以及现代歌词选择新诗入词的类型及原因,厘清现代歌词自诞生起至二十年代末间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张琰 《文教资料》2007,(27):10-11
本文以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儿童内在个性气质与五四思想追求之间同样的精神指向和情感指认,以及其在以五四为代表的二十年代新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丰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8,24(1):106-107
2004年2月4日,九十九岁高龄的诗人臧克家辞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的文坛泰斗,当时仅余巴金和臧克家两位,人称南北“双璧”,臧克家辞世,北方巨星陨落。臧克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历程几乎贯穿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也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因此,在诗人离去后,客观、全面地解读他的诗歌创作,既可以对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盖棺论定,也能够通过个案研究,进一步梳理中国新诗发展的脉络和得失。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和其女刘泉合作的这部《中国新诗启示录——臧克家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9月)正是这样一部适时的论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在王瑶、张毕来、刘绶松等人的新文学史著中,建构了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形象.与民国文学史著中对胡适形象的经典化塑造不同,建国之后,文学史家们从“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的教条主义观念出发,对胡适形象进行了否定性改写,几乎泯灭了胡适在诸多文学领域的实际贡献.追溯胡适形象在这些新文学史著中被妖魔化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总结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评价观念,从而避免走入一种“总体性历史元叙事”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正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开始"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以来,文学史著潮涌般出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繁多。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来说,不仅出版了多种文学史教材,而且还出现了各种文体的文学史著,不仅出版了许多地区的文学史,而且涌现出思潮史、论争史、流派史、批评史、作家心理史、文学观念史等专史。尽管文学史著门类众多,但是仍然没有覆盖这个时段的整个文学,新近出版的张卫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全面地评价“九叶”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特殊性。“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重理性的吸纳,向现实主义领域拓展,将传统激活重铸,从而确立了新诗的现代化,使新诗在40年代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经由断代的方式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体是分为三个十年来进行的,分别以1927和1937年为界,典型的便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笔者研究的40年代在时间范围上和第三个十年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胡也频的诗歌创作是忽视的.事实上,二十年代中后期,胡也频就以其大量的诗作引起北方沉寂诗坛的关注,有学者称誉他的诗作“作为近代新诗新型之一种”,“以离奇的风格,造成一种新的趣味”.①从三十年代至今,对胡也频的诗作或存在着片面的解释,如郑振择在诗人牺牲不久撰文认为,他的诗中找不到“一丝半毫的反抗时代的影子”,这种“绅士式”的创作表明作家“似乎还没有尝到任何真实的人间生活的辛辣味儿;”②或较多注目于诗人创作受启于李金发象征派诗的因子.造成这种情况的缘由,一方面是胡也频的诗作大多刊载于《现代评论》等刊物,自然不会引起左翼文学界的注目,因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十分活跃。回归中国诗歌传统,重建新诗格律,是这期间集中关注的诗学问题。本在系统梳理这期间有关新诗形式问题的几次重要讨论的基础上,对讨论中有关新诗格律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也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以描写五四以后知识女性的生活而迈上文坛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丁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新鲜独特的知识女性形象,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形象画廊,也奠定了丁玲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知识女性形象系列的中心就是莎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就成为评价丁玲前期创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正> 《女神》与《尝试集》,究竟哪一部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应当怎样评价它们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近几年来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者对此进行过探讨,文万荃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辩白》、(载《四川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文万荃同志的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令人难以赞同;所引用的一些材料,亦有失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极为繁复,以《新诗歌》派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论与以《现代》诗派为代表的走向综合的现代主义纯诗诗论之间的论争呈现出主流风貌;而它的支流很庞杂,主要有印象主义诗歌理论批评、现代解诗学、心理原型诗歌批评、"新批评"诗歌理论批评和新诗史研究。它们的合力使得在20年代确立起来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体系走向深入和成熟。同时,3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在接受前苏联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上,比起20年代来,面更广、力度更大,而且自觉意识也更强;因此,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表现得更足。  相似文献   

16.
孔庆东的《国文国史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迄今为止第一部由其第四代学人独立完成并公开出版的讲稿本文学史:孔庆东在前辈学者辛勤耕耘、不懈开拓的基础上,强调著史的人民立场和国家民族的至高利益,将文学史提升至政治史和权力史的新高度;当下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课究竟该怎么讲,孔庆东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设想都值得关注和借鉴;在21世纪十余年来的学科史背景下观照孔庆东及其文学史,大致可以看到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7.
新诗其实有“自己的传统”,这一传统即20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说的:“二十多年来写新诗的和谈新诗的都放不下形式的问题”,这个“传统”序列上的诗人是陆志韦、徐志摩、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何其芳、吴兴华、林庚等,这些诗人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不懈地寻求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秩序。新诗的这一“传统”对于目前当下中国写诗忽视诗歌形式问题、过于“自由”的风气,应有警示与纠偏之用。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时期,用自由诗体创作新诗,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诗论家梁宗岱,于二十年代中期在法国接受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的理论后,便向国内介绍他的象征主义诗论和创建新诗格律的理论主张;同时讨论了中西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文宗"是一个尊称,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它是作家批评用语,文学史叙述与评价的术语。"文宗"有当代评价和异代评价之别,其文学史意义为:当代评价受社会学因素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史景观;异代评价,是历史的评价,是文学史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中经常有关于新诗建设的精辟见地和批评。在“民七的新诗运动”中。他与新诗的创导者一起,亲自参加新诗的创作实践。在20年代中期,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文就鲁迅诗论、诗评、诗作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