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及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这首诗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天主教四旬节的礼拜仪式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表现手法,将诗歌体验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读了李拾齐的四首诗,很惊讶。一个小小的少年,竟然写得这么好。他的诗意象营造得好,而且很有思想,看得出来,他有很好的诗歌修养,而且能够把诗歌写得很有气场,很有气势。《有一棵老树》这首诗,读完后,我首先想到了老诗人曾卓写的《悬崖边的树》,那首诗里也呈现了一棵受到奇异的风吹打的老树,倔强地屹立在悬崖边,但不丧失生活的理想和意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他的一首卓越的诗《老虎》至今为我国读者所传诵。该文就布莱克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从中可看出,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对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贫富差别以及宗教迫害等英国社会种种弊端所作的揭露与抨击。  相似文献   

4.
张敏 《现代语文》2010,(2):19-22
本文以功能文体学理论为基础,以威廉姆·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为例,利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有动因的突出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层分析,旨在发现这首诗的文体特征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5.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在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上体现出一致性。同时,两首诗各具特色的布局及语言,体出了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以爱情诗和宗教诗而享誉英国文坛,《死神莫骄傲》是邓恩宗教诗歌作品中杰出的一首,该诗的递进式说理结构、独特的悖论语言赋予该诗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宗教情怀则召唤着广阔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他最具代表性、最受后人关注的诗集。他的诗歌意象鲜明,语言质朴,风格简洁,想象力丰富。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诗集中分别收录了数首情景不同、内容迥异、前乐后苦的同名诗。本文选取一组同名诗《扫烟囱的孩子》,尝试从这颗沙里看布莱克创作思想从“纯真”向“深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是我国广大读者十分喜爱和熟悉的作品,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海燕之歌》作为一首革命的颂歌,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早巳为大家所公认,但就文体而论,究竟是一篇散文诗呢,还是一首真正的诗?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现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威廉·布莱克和屈原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布莱克的预言诗深奥难懂,屈原的诗谲绮深远,两位诗人在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意象。浪漫主义文学惯于借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意象来寄托理想和情感,而神话意象则是作品艺术内涵的容器。因此,该文将对布莱克《四天神》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丰富布莱克和屈原的研究视角,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位诗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末英国前浪漫派诗人布莱克(Blake·william)以其民歌体的清新笔触和无韵体热情奔放的格调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长诗《法国大革命》、《四天神》等。他的诗既歌唱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和“爱·仁慈、怜悯、和平”,也描写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他的诗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具有现实感,但有些诗篇神秘主义和象征色彩极其浓厚,流于晦涩,使读者理解起来往往误入歧途,不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布莱克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倾向。他诗歌的一些题目、诗歌中使用的词汇、意象和象征以及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都与宗教密不可分。布莱克诗歌中的宗教文化倾向与其所受的宗教文化影响紧密相关。布莱克在其宗教诗中阐释了基督教教义,批评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和摧残。布莱克通过对宗教的不懈探索,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首诗,要贴切地表现诗人的体验和情感,就必然需要寻找最适宜的外在形式——诗的意象。寻找是一个过程,苦苦寻觅,直至灵感爆发、妙手偶得。《悬岩边的树》正是曾卓在长期积累过程中的一次偶得。当时,曾卓在农村劳动。一天,他在去另一个小队的途中,在山路边,看到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弯弯曲曲的小树。这棵小树像火一样点燃了他的心灵,使  相似文献   

14.
曾多次细读席慕蓉的这首诗.一直把它当作一首纯粹的情感写白。 如今,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纯洁无邪的笑脸。突然发现,这些孩子,何尝不是那一棵棵开花的树呢?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是臧克家同志一九四九年十月参加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写的一首抒情诗,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着重在一个“感”字上,要写出作者对鲁迅伟大革命精神的赞颂,并把自己对鲁迅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结合起来,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启发教育我们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一个一心为人民的崇高革命者。因此,这首诗虽短,但主题深刻,内容丰富,表现集中凝炼,不论在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能给我们以教益。  相似文献   

16.
聂华苓:一棵枝叶繁茂的树"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在自传性散文集《三生影像》中,美国华裔作家聂华苓用这样一首朴素的"小诗"描画自己。她的确是一棵繁茂而沧桑的树,半个多世纪中,枝叶漫铺漫卷地跨两岸东西:1925年,她出生于湖北;1949年,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7.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特征方面却同中有异,对它们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两首名诗的创作意蕴.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19.
《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 ,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至 ,而且从内容到形式统一完美 ,堪称艺术精品。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 ,我特意创设多种情境 ,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歌曲渲染情境   歌曲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中。语文教学恰当地用歌曲渲染情境 ,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效果。《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共 6句 ,后 4句是全诗的重点 ,它具体描写了前 2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 ,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七律·到韶山》是一首光辉的革命史诗。这首诗通过对三十二年来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现实,迎头痛击了帝、修、反和国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三面红旗的猖狂进攻,对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行了热情颂扬。毛主席的这首诗,以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论批判“天命论”,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通篇闪耀着马列主义的思想光辉,鼓舞我们坚持革命,反对复辟,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它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路线斗争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我们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