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珍的诗风格平易流畅,平易之中见真情,诗中富于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以其诗风雄于清代诗坛。《南阳道中》以“道”字为题眼,“望”字为诗眼,描绘了道中的风物动态,托思绪以赋情怀,是一首很能体现郑珍诗风的诗。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反映"民生"题材的诗歌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国计民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将视野放到大背景下,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一颗赤诚之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所谓的"民生诗"就是以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侧面为主要内容,或寄托作者情感,或表现人民生存状况及其情感的诗歌,所以民生诗的范围很大,内涵很广。在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钦佩的大众诗人。他一生爱诗,浪漫诗意,才华横溢,他将诗的情绪、诗的浪漫、诗的意境带到教育中去,教化以诗,寓诗于教,试图构建兼具真善美的诗的学校,诗化民众,使民众将精神层面的追求视为人生更高的追求,"都过着诗的生活"。陶行知的诗教思想简单朴实、意蕴悠长,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晚唐五代诗僧普遍选择"苦吟"诗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当时诗坛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徒的唱经方式和苦修传统在诗歌领域的展开。在此种诗风的影响下,晚唐五代的诗僧创作显示出与中唐僧诗不同的特征,前者乃"禅人之诗",而后者则更近于"诗人之诗"。  相似文献   

5.
徐芳 《江苏教育》2014,(9):75-77
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教育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让人感觉无比温馨、无比美好的情怀。流连于教育的烂漫风景中,于我而言,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约,每一个深夜都是一次惬意的回味。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以岭南的“中国诗坛社”为核心的“中国诗坛”派,创作了大量抗战诗,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新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一、高唱抗日主题歌、弘扬民族主旋律,鼓动了千百万民众投入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二、坚持面向大众,使诗歌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接受,起到教育作用,产生巨大力量;三、转变诗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推动了岭南新诗乃至全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部曲》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但由于创作者的思想之根深深扎在黄土地上,情感之绳紧紧系于人民大众心上,才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本文深刻揭示出创作舞台剧的艺术规律,必须以讴歌大众精神、大众理想、大众情怀为内核,以人民喜闻乐见形式为特点,这不仅是人民艺术家应坚守的信条,也是要成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操守。  相似文献   

8.
陶城 《中国德育》2011,(8):14-16
今年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他,"为一大事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将生活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他,"爱满天下",最大的愿望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他的教育思想和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他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他教育情怀的感召下,仍在探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本期集中刊出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以表达对陶行知先生深切的怀念,彰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苏辉 《辽宁教育》2021,(4):35-39
以德树人、以德立人是教育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融教育"的实施做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连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爱国、爱校、爱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校开设"融教育"下德育"百种体验"课程,融"仁、义、礼、信、读、记、讲、论"于学习体验;融"诗、书、画、印、鼓、琴、舞、唱"于审美体验;融"察、问、想、创"于创意体验;融"忠、勇、诚、孝"于责任感恩体验。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同样以《将进酒》为题做诗,但由于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不同,两人在思想和艺术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我们可窥见"诗仙"与"诗鬼"诗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1.
被尊为宋代韩愈的文宗欧阳修,不仅继承发展了韩愈的诗文革新运动,而且对宋诗风格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奠基作用,是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先驱。欧阳修追求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他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流动句脉中蕴含深邃情感;以议论为诗,于议论中寄寓深刻思想;以才学为诗展现敏思才情。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韩愈感春诗集中创作于三个时期:判司江陵时期,分司东都时期,返回长安安定期(平淮西前)。其意象多为"雪"、"李花"等北方常见之物。韩愈感春诗体裁多样,律体、偶对渐多;风格以枯淡平和为主。由此可见韩愈诗风的多样化与渐变性。  相似文献   

13.
王维,字摩诘。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而且是杰出的画家,还精通音乐,故能以绘画、音乐之理贯通于诗。其诗富有诗情画意,音律和谐优美。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兼擅各种诗体,五言律绝成就尤高。他的诗歌创作,大体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昂扬奋发、进取向上之作,诗风旷达而豪放;后期渐趋消极,过着“亦农亦隐”的闲适生活,遂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清雅而淡泊。  相似文献   

14.
吴奔星的旧诗具有含蓄与明朗兼容并蓄的风格特征,他的含蓄诗风借助意境的情景交融传达诗性的生命体验,以联想与想象为特征的虚实美学融入浓烈的乡土情结,通过立象尽意演绎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他的诗中在自然情怀的抒发和爽朗幽默的个性塑造方面则体现了吴奔星旧诗的明朗诗风。吴奔星的旧诗是他的“诗学是情学观”的诗学理论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教育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让人感觉无比温馨、无比美好的情怀。流连于教育的烂漫风景中,于我而言,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约,每一个深夜都是一次惬意的回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89年,我中考结束。填报师范志愿,是父亲一手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代,唐音充满天下,"诗必盛唐"是明代最具强势、最有传播力的诗学思想。明末清初,情况有所不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学宋诗的风气,钱谦益可以说是这一诗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主要是从钱谦益学宋诗作诗之法;学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学宋诗有品节、有涵养的精神特质三方面来探讨钱谦益倡宋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为"诗圣",于诗有"集大成"奠基与开创之功。从称谓上定义,誉为诗圣,"集大成"诗人;从流变上明义,中唐以降,杜诗分流,两宋之后,杜诗兴盛;从诗作上释义,风格迥异。诗风演义,定格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8.
孙刚 《学语文》2003,(2):36-36
为后人称作“小杜”的杜牧,才气纵横,创艺精湛,工诗、赋及古文,尤擅诗歌,是晚唐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文学大家。晚唐诗人面对国力衰退、政治腐败,大都溢露出抱负落空、身世沉沦的悲凉空漠情怀,反映到创作上便致使作品呈现出颓废气息和伤悼情调。杜牧不满当时诗坛的低靡倾向和绮艳题材,追求俊爽劲拔的诗风,但同时其诗亦绮情柔思,描叙寄情声色、放浪不羁的生活。因此杜诗于拗折峭健之中,时见风华掩映之美。刘熙载曾言“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意即此。  相似文献   

19.
"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是支撑陶行知理论创生与实践探索的不竭动力。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爱是一种广泛、平等且始终不断传递中的博爱。他不仅关爱每一位学生,而且着眼于大众,希求以教育唤醒大众。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办学精神依然值得当今的教育者领悟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曾几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经从他学诗;在南宋诗坛上,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曾因力主抗金受奸相秦桧的排挤而退居农村,写了不少反映村居生活的好诗。这类诗多清俊而富于生活情趣,这种诗风给大诗人杨万里开辟了道路。《三衢道中》是代表他这种诗风的名篇。诗题中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县境内;“道中”就是“路上”。诗写的是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