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挪威的森林》的汉语译本中林少华的译本和1997年版的赖明珠译本引发热议,一时间褒贬参半,众说纷纭。从翻译学角度对林译本和赖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求翻译的本来面目和可译程度,对译本进行客观考察,尝试重新审视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28):14-15
本文以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为例,从语言风格所包含的语音要素、词汇要素出发,对内地的林少华和台湾的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寻求平衡二者的翻译策略,为日本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立春 《天中学刊》2011,26(6):83-86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而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都是该作的经典译本,这两个译本具有不同风格。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观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对译作风格有很大影响,并决定着译作的最终效果,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的著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及日本市场近10年都有较大影响力。电影影像作品也常出现,在中译本中林少华和赖明珠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村上春树、林少华及赖明珠的自身的翻译风格和其采用的翻译手法来探寻《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的同时,也最为人诟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援用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了批评。本文主要以中日对译语料库林少华译本为基础,对"林译"版本第一章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研究,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力求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除了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译本质量较高外,别的译本不够严谨、忠实,有的还存在惊人的抄袭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续篇"的伪译本。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林少华和赖明珠两住翻译家所译村上春树作品风格迥异,这是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手段。归化翻译类似于意译,译文倾向于读者的母语,即以目的语为归宿;异化翻译近似于直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倾向于作者的母语。因此如何处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直都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议题。论文以《挪威的森林》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即林少华译本与赖明珠译本,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得出的结论是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都是翻译的手段,根据文章写作目的的不同,不仅不能互相排斥,更要互为补充,才能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负载,使译文真正实现“信、达、雅”。两个中译版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从成语故事、感叹词等角度入手展开,力争找到作者、译者及读者间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34):101-102
《厨房》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在我国已先后多次被翻译出版发行。本文试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原则与"异化"翻译原则的角度,对《厨房》的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使用的译本以最新的李萍的译本为主,同时也参考了林少华的译本,且主要对词汇、句法方面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罗生门》作为新思潮派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作品之一,其紧凑的故事情节,凝练的笔风,深刻揭露人性的主题,使其在中国的译介备受关注。大量译本刊行,文体风格各有特色。其中,林少华译本数次再版刊行,与他译相比,林译多用四字格,文笔雅致,文体简洁,注重对原文韵致的重构,注重译文作为再创造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的传达。这种翻译态度及方法与林少华所讲求的翻译的"审美忠实"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了《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小说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轰动文坛。后经台湾的赖明珠和大陆的林少华等翻译成中文,遂风靡神州。相当一部分读者达到痴迷地步,出现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在《挪》这部小说中作者村上春村以不同的视角对生与死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让人仿佛迷失在森林之中,感受到主人公生与死、爱与不爱的迷茫。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这部小说得以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主要是通过林少华先生的译本。译者以其独特的风格解读了村上小说特有的笔触和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推崇。论文通过对林少华《挪威的森林》译本的分析,归纳出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彭丹 《海外英语》2013,(23):160-161
该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将Why I Teach的两个译本——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中的44号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例证对比,找出两个译本的异同以及优缺点,并提出建议——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同篇文章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自出版以来,接连得到德国汉学家韩北山与高立希的译介,其中高立希译本在德语区颇受欢迎,一经推出,多次再版。运用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选取《美食家》高立希译本与韩北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句子和篇章进行对比,有助于全面地分析两位译者译法的合理性以及翻译风格的不同之处,以期从翻译学的角度探寻高立希译本在德语区取得成功的背后原因和深层因素,为部分中国文学作品的德译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33):191-193
本论文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9.
著名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用他独有的林氏译风诠释村上春树,村上作品风行的同时,林少华也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村上共同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林少华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梳理和概括分类后发现,林译研究视角中西兼顾,但明显偏重西方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翻译观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路径单一;围绕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在当代翻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持续畅销的"村上热",对林少华及其翻译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