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几乎成为了“杜诗学”中的一项定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卒年进行了重新考察,不仅认为大历六年的秋天杜甫尚滞留于长沙,而且被历代杜诗研究者称之为“绝笔”的《风疾舟中》一诗的作年,乃在大历六年的秋冬之际。被《研究》一书作者语含讥讽的“则公之卒.大历六年仍嫌稍近,当迁延至大历七年春后矣”云云,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杜甫卒年历史真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3.
杜甫早年曾长期漫游,晚年又长期流亡。他流亡的足迹遍及秦、陇、蜀、荆、湘等地,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中的“饿走半九州”即指此而言。他在西南流亡九年之后,于大历三年(768) 冬进入岳州,到大历五年冬在湘江舟中病逝,才结束他长达十一年的流亡生活。他在岳州一带不到两年,给我们留下内容丰富的诗歌有百篇之多,而历来的评论家大都未给予  相似文献   

4.
乾元二年(759)前后,由于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政治上的失意,杜甫产生了归田的念头。从大历元年春(766)至大历三年(768)初,杜甫在夔州尝试归田,但最终未能完成人生的转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归田生活方式与杜甫固有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相左,遭到其内在的价值系统的抵制;二是杜甫对夔州独特的文化形态缺少基本的认同,社会顺应不良;三是夔州混乱的治安状况使杜甫不能安心生活。  相似文献   

5.
根据杜甫本人诗中的叙述,可知他最后两年的经历如下: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三月至江陵,秋迁居公安,暮冬至岳阳,拟去襄阳隐居.次年(大历四年,769)春,变计南征衡州,投靠韦之晋.杜甫到衡州不久,韦之晋调潭州,突然去世,杜甫在衡州作诗哭之.夏末秋初杜甫离开衡州返潭州并拟去寰阳,作<回棹>诗.到达潭州后急欲北归,有<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二诗.但当年暮冬他取消了北归的计划,决定在潭州过冬.大历五年(770)春杜甫仍在潭州,有终老于此的意向,其间作有<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四月,臧玠之乱发生,杜甫虽欲长住长沙而不可得,遂取道衡州赴郴州,投奔他的舅舅崔伟;夏至来阳,因意外事件去世,时年59岁.  相似文献   

6.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句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Xiang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7.
读杜随笔     
《远游》诗的编次问题杜甫五律《远游》(删韵)作于何时何地?清代仇兆鳌、浦起龙和杨伦三位注家有不同看法,仇氏定为大历四年作于潭州,浦氏以为大历三年“出峡舟行之作”,杨氏更为提前二年,编入大历元年夔州时期。三家的主要依据都是本诗诗语。现抄引全诗如下,然后加以讨论。江阔浮高栋一作冻,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敝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首句栋字,“一作冻”,当是讹误。也可能是后人乱改。按“高栋”在杜诗中不止一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湖南     
唐代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的一个大雪天,杜甫来到岳阳。在小船上他唱出了:“岁云暮矣多北风,洞庭潇湘白雪中……”(《岁晏晚》)的名句。在岳阳楼,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大历四年初春,杜甫告别岳阳,驾舟南行。一  相似文献   

9.
杜甫之死,是文学史上争执了千余年的一个悬案。不但死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而且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死后的墓地,也莫衷一是。概括地说: 关于杜甫死亡的时间,有代宗永泰二年(766年)说,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说。至于是大历五年的什么时候,又有夏、秋、冬三说。我认为死于大历五年冬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屋邻居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屋前来打枣子。杜甫同情老妇人的境遇,总是任她随意食取。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晚辈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了以后,  相似文献   

11.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据目前所知,中唐青年诗人李贺,除留传二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而外,再没有任何书信、文章。研究他的家世,一般都只好借助间接资料。可是,从来的研究者中,却很少提及李贺父亲李晋肃与杜甫的交谊,更不注意杜甫在湖北公安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大历三年(即公元七六八年)三月,杜甫出峡到达江陵,秋天又移居公安,就在他将要离开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刻,李晋肃溯江西进,经过公安,与杜甫在旅途邂逅相遇。临别,杜  相似文献   

14.
《江雨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得最晚同时又是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大历五年(公元七七○年)。前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首诗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个。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安史  相似文献   

15.
杜甫卖药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早春,杨柳吐绿,竹叶争翠。沙头镇大街新开了一家“百草堂”药店,门上贴一副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这店主便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平视的世界里生活。而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却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历史背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晚年之作,新版《唐诗三百首详注》认为,“这诗是大历五年(七七○年)杜甫逃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所作”。据考:大历四年四月间,潭州长沙县发生兵变,最初是兵马使臧玠杀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使崔瓘,后来沣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伐,这场小军阀的大混战,以他们互相仇杀开始,以屠戮人民告终。动荡翌年,遍野惨状依旧未尽。当时杜甫为生活所迫,飘泊水上,行踪不定;而李龟年也流落颠沛,穷困潦倒。他们都想不到自洛阳分别几十年后又在潭州相遇,感时抚事,无限叹惋。杜甫伤人自伤,因赋此诗。这与《读杜心解》编入此诗为晚年之作的年次不悖。书中引注:“朱氏编潭州诗内,在大历四五年间。”亦能佐证。 (二)关于“寻常见”和“几度闻”一说歧王李范病死于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年),崔九(即崔涤,唐玄宗赐名为澄)也死于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 ,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该诗所言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 ,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 ,与戴叔伦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 ,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 ,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写于大历二年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地却发生藩镇内乱。诗人告别了逍遥的草堂生涯,买舟南下。辗转流寓夔州。夔州即今重庆奉节,雄踞瞿塘峡口,据荆楚控巴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一时期的杜甫漂泊西南,弟妹离散,故友凋零。疾病缠身。于登高之时赋诗描尽秋声秋色,写尽秋士秋悲。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从日常小事中表现重大的主题。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有这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大历五年(770)的四月间,诗人已是59岁了。人老思乡,杜甫经过十余年战乱的飘泊,从蜀地出发,取道长江,返回故乡洛阳。可是船行到潭州(今长沙),因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