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稿贵在精     
我们有些通讯员同志为了多上稿件,只顾拼命地多写多投,不注重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选上一篇”。我觉得这种“广种薄收”的办法不如“精耕细作”好。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时为一篇稿件,辛辛苦苦地采访、写作,甚至还要熬夜加班,弄得嘴干舌燥,头昏脑胀。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发出的稿件往往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事实告诉我:与其多发稿,劳而无功,还不如少发稿,拿出时间去深入采访,多思考,多分析,写出有典型性、有新意,角度巧,挖掘深的稿件。几年来,我的稿件虽然发的少了,但采用率却不断提高。过去见报率为20%,1992年达到85%以上。先后在陕西科技报、陕西  相似文献   

2.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基层部队的新闻干事,战友们看我每年都在各类报刊发好多稿件都非常地羡慕,于是他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搞报道怎样入门等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要有吃苦精神。作为搞报道的人,不肯吃苦是写不出新闻的。有的同志会想,我也吃了不少苦,也研究了很多书籍,怎么还写不出像样的稿子呢?我认为可能是他吃苦的精神还不够。2003年夏天,我为了及时地报道基地在导调演习采用无底案的导调新方式,连夜写了篇《某训练基地导调部队演习无底案》这篇消息,由于夏天蚊子多不能开窗户,在办公室整整熬了半夜,回宿舍时发现身上长…  相似文献   

4.
在机关当参谋时,喜欢写点东西,一年下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5篇。去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基层担任连长,我所在的连队人员、机械多,经常担负大量的公差勤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专门的时间写稿子,忙里偷闲写了一些,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研究理解的不深不透,稿件质量不高,半年下来,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  相似文献   

5.
《在乡下过年——日记六则》,是2001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时采写的一篇稿子。转眼间,5年过去了,但至今,我遇到陌生的采访对象,向他们介绍“我叫万京华”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就是万京华?那年你写的《在乡下过年》不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我写的稿子有30多篇获得过全国及全省的各级新闻奖,而这篇稿件除了被评为莱芜日报好新闻奖外,并没有参与其它评奖,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至今已有不下40人对我说过、谈论过这篇稿子,他们中间有部门领导、有一般干部,有工人、有农民,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  相似文献   

6.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7.
许多通讯员感到,去一个单位采访一两次后,稿件没上报,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不好意思再去采访,怕人家说风凉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1985年初,我刚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听说浒湾乡曹湾村的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是全国的先进单位,我先后三次到该村采访,写了几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从此,我再也不愿到曹湾村去,生怕他们问起稿子的情况。后来,领导让我去时,才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久涛见了我,就象久别重逢的朋友,亲热地说:“你好久没来,工作挺忙吧?”我坦率地向他讲了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听完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报纸又不专是为咱们办的,哪能一写就(?)。”支书的话,打消了  相似文献   

8.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到新兵连采访,这个习惯已经延续10个年头了。但是,到了2003年岁末,我不敢去了。因为我已经连着两年每年写一组5篇“新兵连采访手记”,加上前些年写的新兵连稿子,总共有3l篇。已经从31个不同角度去探讨新兵连.如今还能找到新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10.
我对重点农户深入采访,从不同侧面连续报道,是一条经验。俺乡郑营村农民郑牛,参加了几处科学养猪函授班,订了报纸、杂志,吸收了国外的养猪经验,两年卖猪120头,成为全乡有名的养猎户.我对他反复采访,写出5篇稿子,全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他重视养杜洛克瘦肉型猪,是个特点;后来又巧用饲料添加剂,又是个特点,我都写了稿子,有  相似文献   

11.
有写稿的兴趣才能写出好稿子,这是屡试文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怎样培养自己的写稿兴趣,却有一定“学问”。有写稿兴趣时,就善于捕捉新闻题材,而且会在快、新、准上狠下功夫,提笔成章,事半功倍。没有写稿兴趣时,即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也懒得去写,勉强提笔去写时,因为兴趣不大,注意力不专,也是神离纸笔,事倍功半。怎样培养写稿兴趣,才能写出较好的稿件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14.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200期的直播确实不易。首先得和记者们商量一下题目。有了题目,我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入地理论探索。直播之前,我要写出4000多字的直播稿件,最后再进行现场直播。为了对电台负责,为了对听众负责,每次直播我都坚持做到不准备充分不进直播间。有些记者见我每次都准备这么细致,曾劝我写个详细提纲就行了,不必写出详细的稿子。可我没有那么去做,而是坚持去写稿。  相似文献   

17.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案前有一盏台灯,一盏无极调光台灯。这盏灯,已伴随我度过数百个不眠夜,看着我将一篇篇稿件写了又抄,抄了又改。那是我调进县人武部不久,部领导安排我写一篇稿子,白天采访完成,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铺笺走笔。这时候,刘政委推门而入,要和我研究~下写作路子,于是,我和政委边谈边写两个多小时,稿子总算完成。我探着酸痛的双眼,送走政委。第二天晚上,正当我准备挑灯夜战时,政委又赶来了。这回,他带来一盏台灯,帮我插上电源,调试好亮度,并嘱我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视力。顿时,我的心头一热,眼睛里便有一股滚烫的东西涌出来……  相似文献   

19.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随部主任到昌吉州农村进行了一周的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农牧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新人新事多,用心采访,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我是一个青年记者,这次到农村采访,明显感到平时学的农村政策与采访实践挂不起钩来,遇到具体情况就不会运用。往往采写的稿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比如写《倒板村》这篇反映一批维吾尔农民跻身于流通领域后摆脱了贫困的稿子,最初我想把导语写得活一点,功夫下在这上面,导语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