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的确""实在"是近义语气副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存在差异。句法环境上,"的确"可以单独使用,在句中可以灵活位移,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中,而"实在"不可;二者都可以出现在转折复句中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背景上,二者出现的语义背景并不完全相同。语气上,"的确"侧重于[确认],"实在"侧重于[强调],此外"的确"还可以表示委婉语气,"实在"还可以传达表示退而求其次以及表示几经努力达到极点的语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CCL语料库,对"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随着"虽然由"随"派生而来,但二者在现代汉语中已有了初步分工。在语义方面,它们都不倾向于表示"依据"和"同时","随"主要表示"跟随"义,而"随着"主要表"条件""跟随"和"方式";在表"同时"义和"任凭"义方面,"随"和"随着"存在互补现象,即"随着"不表"任凭","随"不表"同时"。在语用方面,"随"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用于成语、固定结构或接近固定的结构中;而"随着"并不经常与这些成分共现,也很少用于成语或固定结构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A着NP"作主要谓语的句子发现,"A着NP"句主要表使动义,有时也可以表示为动、意动、对动等多种语义。结构上,"A着NP"不需要完句手段即可完句;仅使动义"A着NP"中的"着"才能用"了"替换。通过与"V着NP"的比较发现,两类句式都有不同的语义,而使动义是共有的。但是使动义的"V着NP"都表增长性持续;而使动义的"A着NP"只有一部分表增长性持续。  相似文献   

4.
在《世说新语》中,表示"拜访"的语义场由5个成员构成:诣、造、看、省、过见。它们在书中的语义结构相似,在之后都可直接接受事。在他们之前都可接与事与状语。在使用频率上,"诣"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它四个表示拜访义的词,"看"仅次之,"过见"的使用频率最低。在语义搭配上,"诣""造""看"得语义搭配更丰富一些。"诣"与"造"可与"门"字连用,表示拜访的意思;"省"与"看"后可接因事。  相似文献   

5.
"一样"与"不一样"类比较句在比较点的构成及出现情况、前面能出现的修饰性词语、语义类型等方面是不完全对称的。"一样"后面的比较点可以由多种类型的词语充当,而"不一样"后只能出现表示积极义的单音节度量形容词;由于"一样"与"不一样"的语义差别,它们前面能出现的修饰性词语也有很大不同;"一样"句可以表示比较,也可以表示比喻,"不一样"句只能表示比较。不了解二者的不对称性,是留学生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方言的"全""认""一"能表示程度深义,意思是"很""非常""特别""最"。它们能接形容词、非动作动词。"全""一"由它们的全称量化义语法化而来,它们含有复数、加合义。"认"是由"认真"词汇化而来。"全"表深程度具有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他还(只)是个孩子"中,"孩子"并不是词典中的释义,而是出现了语义泛化现象,"纯洁""需保护""不成熟"等新义被激发。这些新义的激发和"孩子"自身[+年龄小]的语义特征有关。同时,也和"还""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化评价意义有关。在关联理论的作用下,新义得以被激发和理解。而和"孩子"有着近义关系的"儿童""小孩"因为语义特征少于"孩子",使用频率不高,没有产生相同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8.
表空间方位义的"上下""左右"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表约量。文章从"上下""左右"的基本语义出发,系统描写了二者表约量义时的语义及分布特点,并通过统计的方法考察了二者在表时间约量、度量衡类约量和数目类约量上的差异:"左右"表约量的能力强于"上下",频率高于"上下"。然后从认知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上下""左右"从空间方位义引申到约量义隐喻机制,阐述了二者在不同认知域间投射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语义特征上,"不必""无须"为单义项、书面语形式,"甭"为多义项、口语形式;"无须"有对等表达形式"无须乎""甭""不必"没有;"不必"为客观否定,含强企望义,"无须"为主观否定,含弱企望义。句法特征上,"甭""不必"能独立使用,"无须"则不能;"无须"可用于主语前,"甭""不必"不能;"甭"后续组合成分限制最小,"不必"和"无须"后续成分大致相同;"甭""不必"都有习用语形式,"无须"没有;重复式中,"甭""不必"只能带同一个动词,前者不可省后者常省略,"无须"后带不同动词且不可省;"甭""无须"只能充当状语,"不必"可充当状语、宾语、谓语;与其他副词共现时,"不必"最丰富,"甭"最贫乏。  相似文献   

10.
"一眨眼"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虚拟夸张义、出乎意料义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一眨眼"既可以用于现在完成体,也可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一眨眼"在民国时期词汇化为副词,句法环境的改变、认知隐喻以及语义融合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量词"段"的语义,学者们大多认为它表示事物的一部分,但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段"并不表示部分,而是表示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它与"节""条""件"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私底下"和"私下里"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两者作为一对近义三音节词,在语义内涵与句法特征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认为,"私底下"是由表"背地里、不公开"之义的双音节词"私下"和"底下"通过删略重叠成分糅合而成的;"私下里"是由副词"私下"加词缀"里"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三、颜值"颜"义为面容、容貌,"值"义为数值。"颜值"本表示男女颜容英俊或靓丽的程度,是用数字评价人物的容貌。如同其他数值一样,"颜值"也有衡量标准,可以测量和比较,所以有"颜值高""颜值爆表""颜值暴跌"的说法。后来"值"的数值意义淡化,在词义上"颜值"就相当于"颜",只表示面容和姿色。2015年,其指称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人及物,物品的外表或外观也可用"颜值"表示。四、宝宝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类型具有不对称性。"(在)……上"至少可表示方面、范围、时间、程度等四种不同语义。"(在)……下"主要表示条件义,但"在+NP+下"与"在+VP+下"的语义特征又有差别。"(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不对称性源于方位词"上""下"认知图式的不对称,其语义类型也可基于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图式找到相应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5.
"不A不B"格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否定类对举格式。由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不……不……"形式,再嵌入可变量"A、B",语义极为丰富。能进入"不A不B"格式的以反义语义场和同义语义场为主。同时,A与B间的语义关系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有很大影响。当A与B为反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可以表示程度适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尴尬。当A与B为同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其感情色彩由A与B的本义决定。特定的语境和A与B的位序都会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起来"语法化之后成为固化结构--衔接语,其语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就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衔接语"看起来"表示"看"得来的结果义,"看起来"衔接的后续成分常常表陈述或评论,其衔接的前后成分则体现出顺承义、转折义或推导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现代汉语中,"赞"一般是不单说的,它多作语素来构成一个词,如"称赞""赞叹""赞美""赞同"。但是近来,"赞"逐渐有单独使用的趋势。独用为动词的时候,"赞"作"称赞,赞同"讲。如《人民日报》上有"影评可以赞,也可以贬""赞一个主流媒体正能量的发力""颁奖词中如此赞她"。"赞"独用作形容词时,前面会用上"超""很"等副词。如"超赞""很赞"等,表示非常不错、值得称赞的意思。人民网里面"将核电站设计到如此迷你的境地当然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是超赞的""榴莲酥很赞"都是此类例子。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中表示"失败"义的常用词主要有"败""负""输"。文章从历时角度详细考察了"败""负""输"的历史更替过程。"败"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负"出现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数量及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败"的主导地位;"输"表示"失败"义首见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时期才渐渐增多,随后迅速发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换了"败""负",此后成为汉语中表"失败"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19.
"我想"可以表示三种意思,第一种是主谓结构,动词义,"想"是心里动词;第二种表示一种愿望,"想"是能愿动词,能愿义;第三种表示认知义,说话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作为独立成分的插入语"我想",一是"我想"在不同语境中不同语义的比较。二是"我想"的话语语义构架,有三种形式:前置式"我想+陈述+观点",后置式"陈述+观点+我想"中置式"陈述+我想+观点";三是分析"我想"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意见推断功能、人际商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等三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假设分句末尾的"吧"和"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吧"和"呢"作为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在假设复句的分句末尾时,可以使其前面的成分话题化,使之成为具有语义对比作用的话题.其中,"吧"只能表示两难的选择,"呢"则既可表两难选择,又可表示只选其一,还可以全不选.既非对举、又隐结果的假设问句只用"呢",属于只选其一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