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陪伴中国集邮者的《上海集邮》杂志,居然已经在庆祝她的二十岁生日了!她已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美少女,在向中国,以至世界的集邮者,介绍上海和中国集邮界的盛况,以及上海日新月异的大变化。《上海集邮》真的长大了! 现在回忆起《上海集邮》杂志的历史,仿佛是在看一部黑白电影,从那模模糊糊的影象中,可以看到《上海集邮》走过的二十年的风雨历程…… 我在《上海集邮》上的第一篇文章,名为《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与《上海集邮》结识于其创刊的两年之后,时间虽较晚,但一经相识就形影不离、十分投缘。从此,《上海集邮》伴随了我20余年,我将这本上海市集邮协会的会刊作为重上集邮之路的红娘、挚友和良师。  相似文献   

3.
多少次梦寐以求的企盼,终于迎来了向《上海集邮》杂志表达我的由衷敬意的良机。驱使我写此文的动机决不是有奖金的诱惑,而是纯真的感激之情的油然而生。让思绪的翅膀飞向逝去岁月的难忘时光,去展示《上海集邮》杂志对一个邮识浅薄,文化不高的集邮者敞开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集邮协会分别于7月13日和8月6日在集邮大楼召开《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上海撰写工作会议。对入选该书第一卷的上海集邮人物进行组织撰写和稿件审定等工作。 《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和人民邮电出版  相似文献   

5.
《上海集邮》2002,(8):47-47
6月21日 全国邮政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在天津开会,评选2001年全国邮政集邮优秀作品,《上海集邮》副主编张乐民出席会议,《上海集邮》发表的文章分别获  相似文献   

6.
说起我与《上海集邮》的情缘,还得从20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8.
常增书 《中国集邮》2001,(12):43-43
我是《中国集邮》的忠实读和作,在《中国集邮》结刊前,我想谈谈我心目中的《中国集邮》。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邮》2004,(2):6-6
上海钟笑炉集邮基金会于2004年1月6日上午假座绿杨村酒家举行《钟笑炉集邮文存》首发式。  相似文献   

10.
爱之越深求之越苛,作为一个忠实的读,我常给《上海集邮》“挑刺”。最典型的事例是:《上海集邮》第78期封二刊出一张称作“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极限片,笔将片图、票图(T143-3)仔细对比后认为:两并非反映同一事物,于是提出了异议(《上海集邮》2873页),但又遭到了许恩浩先生的否定。他认为片图和票图均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我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11.
《上海集邮》2004,(8):47-47
5月12日 《上海集邮》主编龚丽敏以协办单位负责人身分出席陕西省邮政局等主办的集邮文化论坛。 5月14日 闸北区工人俱乐部举办庆祝上海解放55周年收藏展,区职工邮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1,(1):7-7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十年动乱中,集邮活动一度处于低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化范畴的集邮活动也进一步发展。l981年1月l0日,全国第一个省区市级集邮组织——上海市集邮协会宣告成立,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本刊特将上海市集邮协会自成立之日起的上海集邮大事记陆续刊载,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上海集邮》2001,(4):24-25
《上海集邮》1-4期,每期连封面仅20页,前两期发行量1500份。第3期的“中国邮票展览”纪念图章还是手工加盖的。自1984年9月起,《上海集邮》在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起向国内外发行,最高发行量达12万余份。图为在刊物上手工加盖的纪念图章。  相似文献   

1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15.
徐冶敏 《上海集邮》2005,(12):17-18
年初参加《上海集邮》作座谈会,会上提及《上海集邮史》编修应尽快启动。一晃到了年尾,尚未见有什么实质动静。倒是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引发一点感想,忍不住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6.
1982年的夏天,我因公出差去武汉,在拥挤的江轮上,让人乏味。无奈之中有缘借到一本《上海集邮》杂志,在轮机的轰鸣声中,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丰富多彩的邮票图令人心旷神怡,久违的爱好将我从沉睡中唤醒,仿佛又找到孩提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从此,我又开始走上集邮旅途。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上海集邮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纪念《上海集邮》创刊20周年座谈会”于3月13日在上海集邮大楼8楼会议室举行。副主编张乐民主持了会议。上海集邮界近百人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8.
上海钢铁研究所集邮协会于11月份组织举办’99钢研邮协《上海集邮》会刊有奖知识竞赛,评奖结果有10人荣获一等奖,24人获二等奖,35人获三等奖。 这次有奖知识竞赛内容以1998年全年《上海集邮》刊登的内容为主,有填充题、选择题共50道,全所  相似文献   

19.
我是50年代学习机械制造的大学生,喜欢集邮,因而与圆规、三角板和集邮相伴了几十年。因邮识浅薄。以致写的邮也很“机械”,有如机械运动轨迹那样——“简单而重复”,让人读起来干瘪而乏味。然而,退休儿年来却喜欢上了“爬格子”,原先是想以此打发日子,使生活不致太单调,后来写邮时,通过查资料、读邮书邮刊等,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邮识,使得“爬格子”比买邮品更有兴趣,也就很自然地和(《上海集邮》结了缘,并且圆了邮上(《上海集邮》之梦,去年还“儿度夕阳红”。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编印的《工会之声》刊物,其中“百花园”栏目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上海港务集团集邮协会在开展集邮活动中打造了四种品牌,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