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目前的轻型电动汽车一般以铅酸电池、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做为动力源,存在电池容量低、成本高、续航里程短、电池使用寿命短、电池衰减及自放电严重、充电时间长、电池热管理困难、过充过放造成电池损坏及造成安全隐患等缺点,这些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二次电池为电源的汽车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马超 《内江科技》2019,(9):114-115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近年来新能源电动车汽车受众多消费者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能源电动车辆锂离子电池呈爆发式的增长,锂离子电池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上均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每年由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维护保养引起的安全事故频发,本文着重解决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引发事故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展,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sony笔记本电池爆炸召回事件和杭州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上升到了最高位置。虽然近几年通过改进材料、制造工艺及其结构设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隐患。  相似文献   

4.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是保障锂离子电池组高效、安全运转的关键,伴随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以及其他电力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文章针对影响锂离子电池组性能的关键方面——散热冷却技术进行系统化分析,介绍了传统冷却技术结构研究与改进以及最新冷却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23)
锂离子电池最早于1990年研究成功,截止到目前,已经在各类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应用,作为一种新能源电池,锂离子电池有着理想的性价比与综合性能,应用范围涵盖到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武器设备、摄录机等等,在储能、航天、电动汽车领域中,也逐渐展露头角。本文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渗透到电动车市场,并将进入电网储能市场。根据应用情况,经常需要在能量、功率、循环寿命、成本、安全性等各种性能参数之间进行调整,这使材料学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的锂离子电池以嵌入式反应电极和有机液体电解质为基础单元。为了提高能量密度或优化其它性能参数,正被大力开发的是基于固体电解质和锂金属阳极的嵌入反应和转化反应为主的新型电极材料。本文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近期战略。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09,(4):F0003-F0003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各类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21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索尼公司为电动汽车开发的可连续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它是由8个锂离子电池串联为一个组件,该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铅酸电池大3倍·比镍型电池大1.5~2倍。同等重量的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可提供1.5~3倍的行驶里程。该电池寿命为1200次,自动放电率为lO%,充电密度效率达95%。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对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申请人及部分省份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起步较晚,在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竞相投入发展,隔膜专利规模不断增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方面的中国专利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出现具有显著领先优势的企业;日本、韩国已在中国市场进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相关专利的申请和布局。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总结,对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和特点作了全面的对比,最后结合试验对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面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短腿”问题,中国电子商会电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锂离子电池专家钱良国日前专文指出,我国已经具备了在短时间内突破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瓶颈的技术基础,“但是这些技术都分散掌握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小型企业手中,企业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如何突破目前“相互隔离、重复分散的”格局,已经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电解液)、隔膜、电池单体、电池组等产业链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镍锰钴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磷酸铁锂具有循环寿命长、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包覆修饰、复合合成等方面。因此,本专利分析的研究边界确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重量比能量的突出优点,但至今尚未得到电动汽车市场认可。除了价格高和安全性隐患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众所周知的上市阻力外,还有高内阻、低温时容量快速下降、耐过充电和过放电能力差。这些因素使电动车起动性能差、行程没有预期的长、运行时温升高,并且电池组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要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电极材料,使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按聚合物电解质基体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常见的四种聚合物基体的性能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的是改性方法和电化学性能。与液体有机电解质相比,聚合物电解质拥有更加安全和形状任意化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二次电池的比能量已经成为制约电动车技术和先进便携式电子产品发展的瓶颈之一.商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小于200 Wh/kg,受正极材料比容量的限制,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有限,很难满足电动汽车等技术对长续航电池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以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专利的申请数据为基础,从专利所有地、专利类型、专利所有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国内的电池技术还处于基础创新初期;(2)锂离子电池性能优良,是目前电动汽车主流的电池技术,也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3)结合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专利的申请数量时间序列,发现政策出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以石墨为主,但是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较低(为372 mAh/g),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锂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和粉碎,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且硅的电导率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石墨烯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有望缓解其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差的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机理,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对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在2013年底部署了战略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旨在集中中科院优势单位,通过纳米技术研发与突破,积极探索第三代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等电池体系。文章分析了动力锂电池研究领域的国家需求,概述了国内外动力锂电池的研发现状,同时介绍了"长续航动力锂电池"项目的技术进展情况与管理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锂离子电池(LIBs)的商业化曾缓解了化石燃料的危机,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各种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无人机等。近年来,金属锂负极由于其具有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VvsSHE)和远超商用石墨负极(372mAh/g)的比容量(3860mAh/g)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发展,一是锂较为活跃,易与电解质组分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二是体积膨胀容易使SEI层破裂,新暴露的锂与电解液不断反应使电解液被消耗。三是在锂沉积/剥离过程中,负极表面会生长出锂枝晶,锂枝晶容易断裂,形成死锂。  相似文献   

20.
对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声案提出以下建议;以锂离子等新型蔷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成组技术为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以电动汽车角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标准化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