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教育家. 梁思成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始人.1931年至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开始广泛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校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末,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北平.梁思成因忧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一天晚上,张奚若先生带着两名解放军来到清华园梁的住所,为攻占北平城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的和平谈判失败,不得不攻城时,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他惊诧万分.他在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产党接近了.他们为解放军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从此他坚信无疑,"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依赖,值得拥护."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建筑师的眼界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保留北京城墙,改造为环城公园绿带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北京市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方案,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新中国刚成立,梁思成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精神,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物,与普通文物相比,其最显著的差异在于鲜明的民族特点及其独特的民族成份。关于民族文物的民族成份,一般来讲,从形式到内容,从制造者到使用者,从作者到作品内容,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一致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文物具有鲜明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此危难之际,北平高校学生积极组织起来,进行抗日宣传,救护抗战伤员,慰问抗日前线战士,甚至投笔从戎,开展各类抗日救亡运动.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强光美 《北京档案》2021,(11):51-53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自1949年1月31日和平解放以后,北京城经历了由"旧"到"新"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建设新世界"能力的重要窗口.1949年2月2日,《人民日报》(北平版)发表《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一文,宣布"我们已经推翻了一个旧北平,开始建设一个新北平."[1]随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的号召.由此,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建设新北平"的征程.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物是西部省区文物工作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认识民族文物的价值具有战略意义。多元文化前提下民族文化特征的唯一性, 是民族文物的首要价值;超越很多文物的文化承载功能,同民族习俗世代传承的历史伴随,是民族文物的特殊价值所在;民族文化之间互动所产生的融合和积淀,是民族文物在其外部获得认同的重要价值;民族文物消亡和流失的现状,正在成反比地提升民族文物的价值度;非物质文物遗产同民族文物具有难分难解的共同性,非物质遗产保护正在拓宽民族文物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物学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民族文物学( 1) 这个概念 ,是在我国民族文物工作普遍兴起 ,尤其是民族文物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是我国告别过去、开拓未来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 ,我国的民族工作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其显著标志是 ,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会议于 1 984年 1 0月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的第一次 ,而且是…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文物的历史追溯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是与民族文物的搜集、收藏和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搜集、收藏和研究民族文物的历史,则是伴随着民族学的兴起而开始的。在早期的外国民族学家中,已有人注意到了民族文物的价值,并在实地考察中,极力搜集。德国的巴斯蒂安(A.Bastian,1826—1905)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汉语的民族文物一词,是随着民族学的引进,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现代语词。一般认为,中国民族学的历史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蔡元培的《说民族学》(1926年)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加快抢救民族文物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引发了我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文物工作的一些思考。一民族文物的特点什么是民族文物?目前争论较多。笔者认为,民族文物是文物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部分。民族文物是自民族产生以来、各民族所创造的、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信息、又有一定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物。具体说来,民族文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自古而今的民族文物,后者指清代以来的或近代民族文物,我们所说的抢救民族文物,主要指后者,因为这块民族文物处于几不…  相似文献   

9.
我虽然是来自松花江畔的满族,但是对民族文物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自从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文物研究生班”后,眼界大开,对民族文物有了深入了解、再反过来审视一下自己在吉林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越发感到民族文物工作的重要性。一抢救民族文物为当务之急民族文物指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具有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大而则分,民族文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物指有民族以来所留下的物质文化,如百越文物、滇文物、南诏文物、西夏文化等,这些是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不是本文的重点。狭义的民族文物是指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如…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2月20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举行开幕式。沙特亲王、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主席苏尔坦·本·萨勒曼,沙特驻华大使塔基·阿尔马迪,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副总裁纳赛尔·纳菲西,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副主席阿里·哈班,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驻沙特大使李华新,国  相似文献   

11.
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大量文物的流失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一个国家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这正是为何中国、韩国、埃及等国家不遗余力地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流失大国。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其中流失于日本的中国文物是最多的,尽管尚未有具体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12.
吴兰 《北京档案》2005,(8):38-39
日军占领北平后,北平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日本侵略者扶持了"北京地方维持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等伪政权机构,并通过政治高压和军事手段实行殖民统治,把千年文化古都变成了一个所谓的"模范治安区",变成了北平人民的活地狱.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物是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做好民族文物陈列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现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在台湾考察民族文物陈列的见闻,就我国民族文物展示机构类型的关系,民族文物陈列中物、人、展示及观众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民族文物展示中四个方面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要求作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榆关的失守,华北门户洞开,古都北平已成为日军垂手可得的囊中之物。为了使我国数千年文明赖以维系的表征——珍藏于北平故宫博物院等处数以百万计的国宝免遭兵夺火燹之劫难,南京国民党政府从1933年春开始有计划地将这批文物南迁。从那时起,它们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不断迁徙,直至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一部分精品被运到台湾为止。这期间,从1933年3月到l936年12月,这批古物曾辗转迁沪,在上海度过了近4年的光阴。  相似文献   

15.
于学斌 《中国博物馆》2000,(4):70-73,45
对于民族文物存在形态的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掌握民族文物的存在形态,才能根据不同的存在形态采取不同的抢救和保护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本人愿在这方面做一初步尝试,以期获得同仁的重视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文物的含义和存在形态关于民族文物的含义目前已有多人撰文对其进行阐释1。对此,我认为在定义上片面地抠字眼是没必要的。应该说凡是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显现均是民族文物,凡文物均是民族的,凡民族均有文物。由于民族是发展的,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因此民族又分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天下为公大道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在近一年的筹办展览过程中,展览项目组的同志和负责文物藏品保管的同志对馆藏孙中山先生有关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匡正了许多对文物和图片记载的错误,产生了可喜的科研成果。现将部分成果以专题形式刊出,以  相似文献   

17.
清代档案,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为史学界所重视。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存于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清代档案流离失所,自 1933年起,南移西迁几经迁徙,至 1949年初,又有部分档案被运至台湾,从而造成了清代档案被拆散的局面。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仍不断在华北制造事端,企图进而吞并华北,北平历史文化珍品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关当局做出了将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在特定情况下博物院文献馆所存清代档案运至南京保存的决定。这些文物与档案,于 1932年 8月开始装箱, 1933年 2月 6…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央警卫团派出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番号进入北平,一方面了解北平的各种情况,为党中央、毛主席驻北平的警卫工作作准备,另一方面担负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平市委、以叶剑英为首的军管会,以及部分先期人城的中共中央机关、各主要民主人士、国民党和谈代表的警卫。以此为开端,拉开了创建新中国开国时期警卫工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物征集抢救工作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世纪的中国民族学向何处去?不少民族学家们正苦苦思索这一课题。几乎没有人对田野调查应作为民族学的重要基础这一命提出异议,却对作为田野调查重要成果标志的实物资料的征集抢救问题涉足不多。笔者从事云南民族地区文物工作10余年来,既有过成功之喜悦,也经历了失误之懊恼,本文略陈民族文物的界定、征集抢救之成果及面临之困惑,提出征集抢救为刻不容缓之议题。所思所想随感而发,望能引起从事田野调查的民族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的共鸣,以此为推进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人略尽绵薄之力。一、“民族文物”概念的进一步认识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20.
一、北平松坡图书馆简介 在中国图书馆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家名为"松坡图书馆"的纪念性图书馆.该馆分南北两馆,南面的松坡图书馆办在湖南邵阳,北面的松坡图书馆办在北平,即本文所称的北平松坡图书馆.松坡图书馆是为纪念护国战争著名将领蔡锷及其在云南起义中死难的烈士而设立的,馆名以"松坡"命名,是因蔡锷字松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