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博新入藏的青铜器不乏精品,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撷取其中六件,作初步探讨:西周早期士尊铸有铭文8字,器主士属于源于地的竹族,世代为作册史官,尊铭为研究商周复合族氏提供了相关资料;西周早期桓父己尊,腹部饕餮纹与鸟纹的组合纹饰值得关注,其主题似源于"神可使鸟"的风俗,而后在战国时期器物上也有所体现及演变;西周早期麤塵甗铸有铭文6字,铭中的""字可作为"甗"字的新证;西周晚期叔带父簋铸有铭文14字,其所饰变形重环纹独特鲜见;杞伯双联鬲铸有铭文20字,为春秋早期杞国国君嫁女的媵器,作为联体器,亦不多见,具有明确的性别指向;王子臣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带铭的青铜俎,弥足珍贵,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某位公子的遗物。  相似文献   

3.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拙文《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发表后,经除锈等技术处理,又在该鼎底部外侧发现二处铭文:一处位于底部正中,刻有"宣平,南綧处"2行5字;另一处位于鼎腿旁边,刻有"千,一二二"1行4字。这些文字明显具有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风格。文献记载第一任"宣平侯"张敖受封于西汉初年,而鼎铭"宣平"为战国时期所刻,二者出现的时代矛盾,故"宣平"不是"宣平侯"的省称。此处"宣平"应为地名。"南綧处"当指位于南边的校定度量之处所。该鼎原属仓端王义,置放于"敬",后属宣平"南綧处"。"千"为物象文字,与鼎的名义相符。"一二二"为器物编号。  相似文献   

6.
2016年4月,故宫博物院购藏《旧拓萧思亮墓志》一件,剪裱册,蝴蝶装,凡九开半,每开八行,行九字。半开纵18.9厘米,横8.3厘米。孟昭臣题外签,柯昌泗题内签。李东琪、赵魏、朱铸禹题跋三段,赵楫观款一则。钤"同龢获观""谨庭珍秘""成亲王""赵氏凡夫""妙鉴斋"等鉴藏印十七方。该拓本纸墨沉古,拓工细致,为各期清拓所不及。在《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善本碑帖录》《碑帖鉴定》等书中所记该墓志原有考据的基础上,另选"县""惟""君""谍""写""封""材""第""性""屺""古""逾"等字进行比校,大多存字完好,与清拓泐损可谓天壤之别。结合清初《金石文字记》《金石录补》《铁函斋书跋》《大瓢偶笔》等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旧拓萧思亮墓志》当为明末拓本,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该墓志出土则在晚明时期,从而验证了朱铸禹先生1979年题跋中委婉提出的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7.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8.
郑义伯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余以行以"后面一字,旧或释作"川"、或释作"顺"、或释作"征",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即"前一字,旧或释作"酉",或释作"(郑)",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酒"。"我酒即"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浩",或误释作"造"、或误释作"沽"、或误释作"",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清"。"孙子"后面之字,或误释作"隹",或误释作"唯",或误释作"为",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是"。此外,还讨论了与此铭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如国差""字,研究者或读作"静"、或读作"清",本文认为它与郑义伯铭文中"我酒既清"之"清"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宜读作"清"。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文上,"寿"字的出现率甚高,共见六百余次,其字形的异体均有五种。从这五种的字形年代不同,或许可以表达"寿"的形成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一切"寿"字的字形,重新探讨该字的结构与形成的历史。本文认为,"寿"字是殷周之际从"神"字衍生的字体,以表达天神所能赐予的寿命。商文明的信仰传统,乃是通过神兽吞吐神杀的方式,以期获得天上的神性之新生,即通过神杀手段避开自然生物必经的死亡过程,进而得到由神所产生的永生。早期社会观念中,老死病死者将变得永远脆弱无力,身强力壮时期被杀者,反而能在永生中保留身强力壮,所以"寿"并不被视为理想美德。但是从殷周交接之际出现"寿"字可知,当时社会已不再怕老弱,反而把"老"视为被神保祐的依据。古代思想传统中将老年视为德性的观念,实滥觞于此。  相似文献   

10.
一、外宣思想的确立:突出"传"字、淡化"宣"字 习惯上来讲,"宣传"二字似乎不分家.然而,传播学的理论视角中,"宣"与"传"对传播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是迥异的;就单字语义的强烈程度而言,"传"也比"宣"的强烈程度更低.对外宣传除了要考察和适应传播对象的心理接近性,还要摆脱传统的硬生生的宣传,走重"传"轻"宣"、以传代宣的新式宣传路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13.
绍兴塔山甬钟又被称为"自钟"、"自铎"、"之乘晨钟"。由于其铭文无论在文字释读方面,还是在标点断句方面,都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所以有关该钟器主名字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自",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晨",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辰"。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铭文中在判定器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字,重新进行了详细地考订释读;第二,对徐国铜器铭文中器主自述身世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两种习惯模式,即"徐王/君(某某)之子/孙(某某)"和"某某,余某某之子/孙/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器主之名应为"之乘辰自",当是与"足利次留"、"乍讯夫叴"、"斯于"一样的"夷式名"。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东更道七器是古代祭祀泰山的遗物,对研究古代的山川祭祀是难得的实物见证。过去,由于器物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很多细节缺乏报道,铭文和器物对不上号。因此,作者做全面调查,通过目验原器和汇总有关资料,按出土情况、地理环境、埋藏顺序、器物编号、尺寸重量、形制纹饰和铭文释读,对这批铜器做系统介绍。最后,得出的初步认识是:这批器物可能是战国晚期齐王建利用获自鲁地的六件楚国浴缶,由留在齐地的燕国工匠加刻铭文,和一件三足铁盘,埋在泰山脚下,用来祭祀泰山。  相似文献   

15.
段德兴  车再斌等 《贵州档案》2002,(2):40-40,F003
中国的货币文化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 ,在世界货币史上 ,它以注重文字而独树一帜。中国钱币上的文字或纪值、或纪重、或纪铸地、或纪干支 ,自成汉李寿始 ,又开创以本朝年号作为钱文。这些文字不少都出自于当时的能工巧匠或书法名家之手 ,它们不仅忠实地反映了文字的时代特色 ,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是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使用的青铜铸币 ,如刀、布、环、蚁四大体系中已有大量文字出现 ,少者一字 ,多者六字 ,有用阴文 ,也有用阳文的 ,多采用方笔 ,体现了金文的风韵。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5———公元前 2 2…  相似文献   

16.
铭文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体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铭箴>篇对铭文的定义通行版本为"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而唐写本、<太平御览>和<玉海>之引文,及元、明的一些刻本此一句的文字颇有异文,这直接关系到刘氏对铭文的看法.本文从<铭勘篇"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三个部分分析刘氏所论述的铭文均包含"褒赞"和"鉴戒"两个功能.因此刘勰对铭文的定义亦应如是,即"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责乎盛德".  相似文献   

17.
迄至目前,几乎所有的论著都说小篆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应用的,而且大多数还认为它是李斯等几个人制作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徐无闻文章《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则列举了详尽的史料证明,小篆应是战国吋就有的一种文字。理由是:一、历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秦国文物,如《商鞅方升》、《秦杜虎符》、《诅楚文》三石等,上面的文字的结构、笔形,都和后世所谓的小篆基本相同;约二十件战国时期秦的兵  相似文献   

18.
旧称"微盂"、"微斝"的两件西周早期铜器,乃是卫康叔直系后裔所作的祭器,祭祀对象即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封。以往学者多将器主名误释作"微"。实际上,该字应释读为"髟",综合国族、时代及文字通假等因素来看,其人很可能就是第二代卫君、康叔之子康伯髦。清华简《系年》称周成王、周公迁殷遗民于洛邑,而封卫康叔于"康丘",与沬土簋铭文记载的"诞令康侯鄙于卫"为同一史事。至于卫人自"康丘"徙居"淇卫"之举,则应该发生在康伯髦之世以后。  相似文献   

19.
安徽博物院藏一级文物"建安十年"铭文弩机,其铭文《安徽省志·文物志》释为"建安十年三月廿日监作司马刘胡史陈臂师周丙身师杨云治",认为汉代弩机多由尚方和考工制造,本机由监作制造,似不多见。本文对铭文字词进行了补充释读,改释为:"建安十(?)年三月廿日监作,司马刘胡,吏陈?,臂师周丙,耳师杨云,治。"原释"史陈","史"系误读,并少"?"字,应为"吏陈?",即文吏陈?;原释"身师"应为"耳师",即制造弩弓的工匠;"监作"应为"监督制造"而不是"监作制造"。本文还对其他的正始弩机铭文进行了改释。  相似文献   

20.
提起战国时期齐国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孙膑,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孙子兵法》,更会想到部分展示他卓越军事才能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庞涓自刎"等妇孺皆知的著名战役.然而,孙膑故里在哪里,"膑生阿鄄间,具体在何处"的千年疑案应如何破解?还是让《孙氏族谱》、《孙膑画像》、《孙膑墓址》这不久前的四大发现来向方大读者交待清楚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