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企业参与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参与企业的行为进行本源性分析,找到企业参与行为的根源,才能更好地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通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浙江温州企业为例,探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模式,并分析得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两大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2.
论"十一五"期间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控企业参与状况的实质是调节某一经济范围中企业分担职业教育经费数量与形式的构成,调控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均衡,从基于DPE分析的企业参与职教行为调控模型出发,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应当是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策略组合;并以扩大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增大区域企业(群体)参与职教倾向、改善企业参与的区域环境为取向。  相似文献   

3.
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和企业自身都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动机不强.造成我国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的缺失.为此,应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调机构,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诉求分析,积极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求,是经济转型期企业的职业教育现实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历史需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职业教育的企业参与需求分析,企业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性诉求。企业的职业教育参与职能主要有单独或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做好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工作等。  相似文献   

5.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参与不足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以及积极与否,取决于参与行为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的切实需要,整合各种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来源,形成高效率的动力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企业的需求视角,从动力机制的激励与约束方面提出原则性的建议,以期构建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之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的不二选择.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境遇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难以让人乐观,利益的分化,政策、法规缺乏操作性,影响了其应然功能的彰显;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导致了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了“惰性”的特点.针对此而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补偿机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情况为例,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了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评判标准,并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校企融合助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阶段、作用、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如更新理念、转变社会观念、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政府调控、重视企业利益、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提升行业协会协调能力、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等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能否获得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对现状中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的建议:政府应加大加强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从税收方面加强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职业院校提升自身实力,吸引行业企业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参与分不开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新业态下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突出。文章从济源市行业企业参与济源市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等方面论述了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青岛作为国企相对集中的城市,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规范国有企业的上市行为,为国企投资多元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大规模的战略重组,实现国有企业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多种途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尽快形成;通过企业间的参股并购,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扶贫开发是我国一项伟大的复兴历史工程,影响深远。企业不仅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也应具有参与扶贫开发建设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也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为例,考察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广东本地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促进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东盟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不公平现象相伴而生。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弱势群体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东盟职业教育系统存在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女性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偏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正规职业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欠妥,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这些限制了其促进社会公平功能的发挥。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分别在弱势青年群体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女性群体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劳动力继续教育与培训在线项目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并在内涵上作了进一步拓展,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从我国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已经颇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摸索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5.
香港职业教育已形成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企”协同合作的“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香港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等方面的质量保证研究,总结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对内地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企业参与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关于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认知、态度、方式、时间、效果等方面的调研显示,由于经济利益的缺乏、法律权利的缺位、人才资源的短缺、个体条件的难为等诸多因素,导致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上,绿色职业教育理念逐渐成熟并走入实践。绿色职业教育与绿色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内涵上存在区别,不能混用。在我国,绿色职业教育实践进展十分缓慢,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各方对绿色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对其内涵及外延理解不清晰;绿色职业教育是随着近年绿色经济发展逐步被重视的,不受重视的传统使其缺乏发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匮乏,也难以对其实践形成较强的推动力。为使我国绿色职业教育克服这些阻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应持续引入国际最新绿色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对绿色职业教育的认知;在对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中加入绿色职业教育内容,强化他们开展绿色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各类职业教育评估中加入绿色指标,以评促改,全方位推动绿色职业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英国通过开征学徒税、扩大公共财政拨款、企业分摊和个人投入,建立了以公共资金为主、其他投资为辅的现代学徒制经费保障体系,取得了学徒和企业高满意及政府投入高回报等效果。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经费投入存在的政府立法提供经费不明确和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应通过立法保障学徒经费投入、建立一主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建立企业参与减免奖补机制和建立企业参与责任成本机制等措施,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积极参与和合理分担成本的现代学徒制经费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注重"物"的标准化供应转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再满足于做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开始向综合服务、运营服务转型,以满足消费主体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深层次的教育需求,技术和服务相结合的业务类型,成为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发展趋势。目前这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存在合作持续性欠缺、服务延伸不确定以及话语体系不一致等问题,通过开发企业自身服务供给能力、界定信息化供给的"所为"与"所不为"并强化制度环境的外部保障,庶几可突破教育信息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促进新型产教融合的进阶提升。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与深入参与。文章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和公众参与的内涵。继而以衡阳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存在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的范围较窄,形式过于单一,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与循环经济意识的政府、企业依赖性过强,各级政府部门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