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早已为人所熟知。诗中表现出来的爱憎情感,曾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强烈共鸣。多少年来,“孺子牛”和“老黄牛”一样,一直被人用来比喻那些甘愿为人民服务的人。当然。“孺子牛”一语的出处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育儿习俗“牵牛”,就不一定人人皆知了。  相似文献   

2.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3.
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多种形式的“理解”是基础,多个维度的“品味”是灵魂,多个层面的“动情”是翅膀。下面简单介绍这几种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一、抓住联系点,引导多种形式的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完全去追寻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忠杰 《山东教育》2002,(25):43-4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新选课文,作者为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认为“糟糕透了”。由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逐渐感悟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所包含的爱以及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难点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6.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7.
子牛——春秋时孔子的门生司马耕以“牛”自喻,立志自己要像老牛那样不辞艰辛、勤于劳作、躬耕而有所得,就将名字改为“子牛”。后来他也真正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学有建树。病牛——宋代高宗时李纲曾做《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此诗题为《病牛》实则写人,以自喻其人生的坎坷与艰辛。李纲官至宰相力主抗金,虽遭谗受贬,但仍忧国忧民,借“病牛”这一形象,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相似文献   

8.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把“言说角色”和作者混为一谈,或者是把散文的“言说者”当成了作者。特别是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类“纪实”散文,上面的说法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孰不知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程慕宏 《学语文》2005,(6):11-12
《愚溪诗序》语言比较浅近,文字障碍不大。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指导的重点应是对文中感情的理解。而理解本文的关键又是作者以‘愚’自称的深意。“愚公谷”在文中首次出现,引出。愚溪。命名问题。继而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点出“八愚”。全文以一“愚”字贯穿,可见。愚公谷。之典藏有深意。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赵昕 《文教资料》2010,(26):27-29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园会集》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作者现代派风格的高超写作技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曾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和心理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但鲜有从新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法”解读。本文试用“象征”“张力”理论对其进行“细读”.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桑林峰 《成才之路》2010,(31):I0001-I0001
如今,走进书店,或者来到书市,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成功学”图书。看看那些“成功学”的封面,就知道作者对“成功”的理解,无非是赚钱、高升、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之类。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谈感悟     
“领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理解、明白、领会”。它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去“明白、理解”。因为“理解”就有既“感”的过程,也“悟”的因素。对一个问题(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完全的、深入的理解,不能没有“感”的过程,也不能没有“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静默溪边,不曾蹉跎岁月,只因心中有了坚守,坚守着心中的伊甸园,守护着心灵的芳草地,守望着每一轮朝阳的升起,让朝阳携梦想齐飞,让柳絮与月色共舞。月圆月缺,去留无意;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既为语文教学的摆渡者,就甘做俯首的“孺子牛”,甘做荷重的人梯,让成长的脚步踏在坚实的臂膀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教”、“学”二字,就古人的教学观点立论,针对当前教改中涉及的问题,阐发了作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20.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