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一般城市的居民可收看到卫星、地面、有线、无线等几十个电视频道,电视台之间争夺收视率的竞争正在无形中展开。“模仿趋同”现象是我国电视竞争中一种典型的文化倾向。电视节目的趋同是由于媒体之间的模仿而产生的雷同现象,因此称之为“模仿趋同”更为合适,即由于模仿而趋向雷同。经过模仿而趋同的电视传播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牟敏 《新闻传播》2009,(12):52-52
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是指电视台在上级台或兄弟台通过创新获得的市场优势的感染和暗示下,为了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而开始仿效和追踪其他台的运作模式,导致电视台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方面的趋同化倾向。电视节目的趋同则是由于媒体之间的模仿而产生的雷同现象,因此称之为“模仿趋同”更为合适,即由于模仿而趋向雷同。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的标题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标题,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标题,有不少同古诗“攀亲结缘”,富有诗情画意,含蓄简洁,生动活泼。如何不露斧凿之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去,广大新闻、理论工作者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引用古人作诗,把文词的潜力都发掘出来了,它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概括力很强,而标题也非常讲究精炼。所谓引用,就是把古诗原封不动地引来作标题。这类  相似文献   

4.
“同题竞争”与“新闻整合”这几年,新闻界出现了一个“新词”:同题竞争。意思是,如今的报纸,相同或雷同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同小异,你有的,我大多也有,“独家新闻”几乎成了教科书上一个单纯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翻看有关电视的评论文章,发现“雷同”与“上星”是近一个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记得10多年前看到一幅漫画,内容是几位画家围坐在葡萄架下临摹,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画面很是传神。这幅挂在葡萄架上的画,画的也是葡萄,画的解说妙笔点睛———“听说葡萄能卖好价钱”。思之猛悟,今天人们群起而效之的“雷同”与“上星”,不过是“听说葡萄能卖好价钱”的重复罢了。雷 同如今,每当周末,各电视台以主题为“找乐大战”、“爱情大战”的帷幕即拉开,咋一听,似乎很是繁荣,多采多姿,静心一看,就感到,开始做这类节目的还算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承伟毅 《视听界》2001,(4):58-58
当今中国的电视屏幕,样式重复、名称雷同甚至表现手法都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克隆”现象有日趋严重的势头。如果说节目的模仿在中国电视尚在初创阶段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在电视已成为第一媒体的今天再纷纷走“克隆”之路,似乎再也说不过去。当然,就电视节目的分类而言,要求上千家电视台的节目形式和题材完全杜绝雷同,也有点勉为其难。问题是如今有些电视台的创作人员,根本就是连脑子都懒得动一下。你有“欢乐”,我也“欢乐”;你去“相约”,我也“相约”。从节目的整体设计、内容的构思,主持人的  相似文献   

7.
论文缩微     
文章忌“熟” 牛明汉在《军事记者》杂志2004年第8期上撰文说,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说稿件雷同,无非是说这篇稿件与那篇稿件的标题、内容相同,或标题不同内容相同,或内容不同写法相同,如此等等。这种情况见报稿中常有,  相似文献   

8.
“简洁”与“明了”,是写导语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有的青年作者来信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的散文,“多是身边琐事,不是写邻居便是写家庭,读起来很有雷同之感,这是不是作者的视野太窄了一些?像我们学习写作的青年,应该多读哪类散文为好?”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不少散文是雷同的,不仅仅是题材雷同,就散文中的某些情节与所发抒的感怀也有雷同之处。就我读过的散文中,觉得雷同的有这样一些: 想起了我小时候和三姑一块在田野上追兔子,割羊草,可是现在她忽然是一位有孩子的母亲了……(通过儿时的回忆写自己感叹的散文,比较常见,可说是大同小异); 说起过生日我就忘不了在二姨家那天,玩得好极啦……(也是通过回忆写童年乐趣的散文,也比较  相似文献   

10.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拟过一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将简洁与创新提得同等重要。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做到简洁美,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现不揣浅陋,记述如下,目的是和同行们探讨。一、简洁美,包蕴丰富的信息量新闻界一直倡导短新闻。其目的就是要求新闻作品具有简洁美。我以为,单纯形式上的短,不能与简洁美划等号。譬如短而空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11.
我们倡导“独家新闻”已有多年,其重要意义自然已不必多说。而在时下新闻源雷同、内容相差无几的实际情况下,最能体现“独家”性的,便是“新闻时评”。对于报纸而言,新闻时评应属  相似文献   

12.
文忌雷同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一句名言,这话既是他创作的准则,又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纵观古今中外,文人墨士凡成名成家者,谁不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呢?“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的方法渗入书法之中,独创一格,创立了“板桥体”。新闻与艺术是近邻,也切忌雷同,它要求有特点,有新意,别有风味,别开生面,别具匠心。这是由新闻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通讯员要使自己的稿子不与别人雷同,就要设法写出自己的特点来,有了特点就有了个性,有了个性就有了优  相似文献   

13.
新长铁路江苏段建成通车,一位通讯员“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标题是《我能摸摸火车吗?》发给新华日报编辑部,编辑看了会心一笑,弃于纸篓,因为这是一组照着一幅优秀新闻照片仿制出的“新闻”。类似这种用“仿制”法采写的“雷同新闻”在许多媒体并不鲜见。如2004年《苏州日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谈到文学形象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文学和新闻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是通过表现独特的个别来反映一般,新闻要写出新奇而重要的“这一个”。 首先,要辩证地把握全局。一般来说,雷同新闻  相似文献   

15.
吴刚 《视听纵横》2005,(3):58-59
不知是谁曾这样开玩笑:做新闻如同明星穿衣,最犯忌的是就是“撞衫”、雷同。此话不假,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为了让自己的节目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不知道有多少电视人废寝忘食、苦苦思索。  相似文献   

16.
继跳水、相亲等类娱乐节目之后,歌唱选秀类节目又扎堆出现,引进节目呈井喷状态,当前电视节目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化现象。电视频道是有限资源、稀缺资源,提供什么样的节目应当综合考虑,科学安排。就在雷同接续雷同,观众怎么也乐不起来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吹来一股清新醒脑的文化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电视中文化因素的颓势,弘扬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魅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7.
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姊妹。短新闻,以“一枝独秀”的风姿,受宠于读,添香于传媒。其简洁之美,是其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方圣鲁 《青年记者》2006,(14):70-70
作为一家地市级的晚报,由于其下午才见报的时间劣势,往往造成一些重大时政要闻与当天的日报、都市报、商报雷同,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如何避免雷同又能做好做足时政要闻,成了晚报人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地方台纷纷上星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台有了机会同“台”竞技,一台电视机容纳二三十个频道已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或频道的模仿和雷同已成为当今电视业的一大弊病。除了千人一面的娱乐节目让人腻味以外,新闻报道模仿“新闻联播”,专题节目照搬《焦点访谈》等等,简直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电视模式。频道节目在一片模仿和雷同的声浪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个性特色。地方台引进洋节目模式或大台模式,已成为一种时髦,凤凰卫视台的“非常男女”移植成了“玫瑰之约”,法国的“城市之间”也落户中国,却老给人一种乐不起来的感…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挖掘新的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在现今媒体新闻源雷同,独家新闻不易碰到的情况下,新闻发现大多为非“原创型”的,非“制造型”的,而是“挖掘型”的,是一种再发现,即发现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