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立银 《考试周刊》2013,(47):188-188
<正>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中学,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绝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公婆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抚养,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障碍,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严重。心理  相似文献   

2.
所谓留守孩,就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托管)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2~18岁之间,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学习、心理、生活等状态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基础教育中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由祖辈隔代抚养。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一个不客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兴利除弊,多管齐下,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由祖辈隔代抚养。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兴利除弊,多管齐下,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黎美连 《广西教育》2012,(34):42+63-42,63
我所带班级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所以很多学生自幼便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成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平日要干农活、做家务,对孩子或疏于管教、或溺爱有加。学生上初中住校后,很多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就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农村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的问题,指出隔代抚养产生的孩子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学校教育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最后提出了借助现代技术与学校沟通、家长注意个人情感管理、利用政府政策等发展策略。这对农村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留守子女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亿,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下千万.这些普遍却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教育界也给予了留守子女现象足够的重视,例如朱科蓉等对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留守子女进行了调查研究;周宗奎、孙晓军等作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研究;王东宇作了小学留守孩的研究;周全德做了“关于农村空巢学生问题的思考”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旭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228+230-228,230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因此,对于农村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师生的心理协调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深入探讨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从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的发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对农村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师生进行心理协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输出,现今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而留在农村的老人们承受着沉重的劳动和抚养孙辈的压力,由此引发了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学生厌学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造成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亲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因素使学生缺失父爱或母爱,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往往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会在压力影响下产生厌学心理。基于此,笔者就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的心理作了深入探究,并提出应对措施。一、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监护,这群弱势群体就成了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年,随着经济跨速发展,人们的口袋涨起来了,但离婚率也逐年上升,校园中单亲家庭子女数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重增大,将孩子留给老人抚养,又形成了隔代家庭。孩子们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亲的亲情关爱,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逆反、厌学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研究了当前国家农村老人承担隔代抚养现状以及该经历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家庭中老人夫妻双方共同参与为隔代抚养主要模式,女性在隔代抚养中参与较多;相当比例的农村老人在隔代抚养中完全承担了抚养人责任,甚至存在老人同时抚养多个孙子(女)的情况。研究发现,隔代抚养行为较普遍地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但较高强度的抚养对老人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征是针对性开展社会工作的前提。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由个人系统、家庭系统、实践操作系统、外部环境系统、文化系统与历史系统等六个部分组成。由于家庭形态的特殊性,这些社会生态系统蕴含着对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产生不同作用的具体特征。在对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时,应考虑其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晨报》报道:"中国每年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超一成三年没见到父母,孩子的教育、监护落到隔代抚养或学校全寄宿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曾一度受到热议。笔者在农村从事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多年,亲历了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面临的孩子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不达标,工勤服务人员不合格,学生行为习惯差,父母关爱缺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位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留守儿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中轻人进城务工,在打工的同时,他们也接触了一些新鲜事物,随之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以往的婚姻逐渐产生了不满,导致离婚率增高。离婚后孩子交由一方抚养或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孩子由于在单亲家庭成长,缺少关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单亲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找到原因,还要找到解决的措施,以帮助这些学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如今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造成了数以万计的农村儿童远离自己的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安全、健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2004、2005年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是25%、20%。其中80%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由于情感溺爱、知识缺乏等原因,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孩子的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作为学校应承担起关爱孩子的责任,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状况,并帮助临时监护人做好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仅就家庭教育方面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提高其教育管理子女的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此,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