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时期火器的广泛使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初步分析了从冷兵器时代传统的军事作战方式对武术的依赖到火器的广泛使用对军事武术的强烈冲击,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武术逐渐从军事武艺向竞技化道路过渡,清末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武术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武术发展分化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840年前,中国自我发展了“练为战”的军事武术和“艺、体、用”三合一的传统武术;1840年后,由于西方体育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演进,中国武术开始分化。武术在其竞技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商业武术。近期,“艺术武术”也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强劲。武术发展过程的分化是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带来种种弊端,对传统武术的相对忽视就是其中较典型的现象之一。作为武术之源的传统武术问题,不容回避、不得回避。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人类历史上全球范围内实现文化交流的先锋,首先是通过军事战争实现了技术上的互通,随后是武术的和平之旅,最终通过武术实现了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战争是暴力冲突的最高形式,武术是一种暴力手段,中国武术发展为博大精深、千枝百蔓,军事目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军事目的既非中国武术形成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文章对武术与军事的密切关联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武术的绝大部分内容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私斗,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1、太极拳是武术吗?答案是肯定的 什么是武术?《百度百科》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其目的是打击对手保护自己,在其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光的推移,武术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有的为了看家护院,有的为了走货保镖,有的为了强身健体,也有的为了混迹江湖,这是习武者本身的目的不同造成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对照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的历史,而特有的历史决定着个性与形态各异的文化。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神宗教和比赛的形式就是基于古代西方城邦林立、战争不断的生存现实。近代奥林匹克运动谋求全球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和平、平等、有序竞争。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得以扩大和深远。中华文明从黄帝时期,就已经通过战争降服了周边。即使至古希腊同时期的春秋战国,名义上也还是按照周天子的分封列序,各诸侯王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君主。这就从精神文化层面决定了不需要出现多神宗教。这时的中华武术直接服务于军事战争。中华武术代表着中华原创文明的力量,以文明的成果止息争端并惠及其他的种族和邦国。但近代中国却屡受侵略,西方文明占据了主流话语权,西方的体育也就自然进位为世界主流运动。当代中华武术的发展,需要二者寻求共同点,在商业化、科技革命、机器大生产的背景下重新赋予中华武术世界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商时期中国武术出现了多种不同技术层面的习武内容,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和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殷商时期大量珍贵的武术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新的视角:殷都武风的兴起与武术活动的发展;"巾帼--妇好"映射殷商重武传统;军事、战争是殷商军旅武艺全面发展的动力;冷兵器特点凸显殷商武术文化的厚重四个方面展现了殷都武术文化对丰富我国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逢伟 《精武》2014,(36):213-214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技击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同步发展。军事上的技击价值是它存在的依据,军事的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以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术来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即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其兴盛成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火器的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脱离军事技能,民间武术活动得到加强,武术门派逐渐增多,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明清武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0.
云贵高原上出土的西南夷青铜兵器数量众多,艺术韵味独特,魅力四射,为世界所瞩目。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同时也展示着当时是一个战事连绵,争夺激烈的残酷年代;军事武术已经形成,战争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中原、荆楚、巴蜀、百越等青铜武术文化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在西南夷地区已得到传承和发展也在这些青铜兵器上得到印证。表明西南夷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流中,非常善于学习不同民族的武术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武术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武术文化,做到"和而不同",从而形成云贵高原上色彩斑斓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的调查入手,对峨眉武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受佛教、道家影响,以及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等是峨眉武术文化生存形态多样性的基础,其现代流变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艺术表现、武术教育文化等方面。因此,峨眉武术文化具有宗教性、竞技性、地域性、健身娱乐性和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拥有几千的文明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国军事武术应吸取我国传统武术精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建设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军事学科,同时外军先进的格斗技术、训练方法、教学理念等值得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借鉴,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军事武术在反恐、维和、处置突发事件当中的价值。我国军事武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珍惜文化财富,吸收我国先进文化理念,是文化与武术相结合,逐渐形成我国特色的军事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文献法,比较广东、湖南的体育发展轨迹,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影响体育发展的主因不同:军事斗争是推动古代、近代体育特别是武艺发展的主因;近代“强国保种”的救亡思想加速了西方现代体育的中国化,也影响了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正常发展;现代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的入侵使得我国传统体育被边缘化,武术等传统体育在活动样式、价值体系甚至文化内涵都深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征、地理位置等也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和平年代犹显突出。  相似文献   

14.
兵学与武术都是在战争中孕育的文化形态,二者同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起源于激烈而残酷的军事斗争,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孙子兵法》不仅在战略思想、战术原则等方面给予武术诸多的启示,而且也使其在哲学、道德、思维等领域与武术实现了境界层面的会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这里发表的是江正茂同志写的《试论武术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一文中的第<六>部分,其前五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一>武术与生产、<二>武术与军事、<三>武术与文艺、<四>武术与健身、<五>发展趋向。前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武术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起源于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武术运动的萌芽状态来源于生存和发展的低级本领,包括走、跑、跳、投掷等技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人们逐渐产生了技击的意识,逐渐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劈、刺、砍、扎等技术。原始社会后期,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就出现了战争,从此武术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手段——军事技能。战争、军事的发展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使武术的技击性不断加强和明确,内容日趋丰富。武术不但因其本身的技击性而具有攻防含意,同时也有其艺术的内含。如古代原始形态的武术,以描绘战争为内容的“武舞”,就对后来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原始的“舞”,业已兼有文艺和体育的两种因素,也是后来武术的套路的发端。在后来的演变中,有了动作的编排、布局、结构等创作技巧,逐步形成武术的套路形式。明清时期是套路武术盛行时期,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武术中的艺术性有了新的发展。武术的健身作用,本来是古已有之;不过,武术的健身作用变得日益突出,这主要是宋朝火器在军事上进一步应用,因而古代武术的直接军事意义日益下降以后的事,武术与军事逐渐分野,走上了健身和娱乐的道路,在明代的拳术中表现得已经相当明显。明戚继光撰《纪效新书》指出:拳法是“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举世闻名的太极拳也是在明代形成的。目前,武术作为防身健身以及娱乐的体育项目,正以迅猛之势向世界广泛传播。下面,第101页,是江正茂同志文章:《对武术现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古代西方武术经过了萌芽期--军事实用期--形式化竞争一单元性格斗项目的形成过程;中国武术则经历由萌芽期--军事实用期--民间发展期--完整的多元性民族特色项目的过程.在武术的民族化进程中,中国固有的血缘机制、传统文化,以及优越的农耕经济,都对武术民族性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这些因素在中国并存,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17.
武当武术起源于部落间的军事战争,成长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对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却见证了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武术群体正渐次走向边缘。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质性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条件之上,建议:第一,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第二,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武术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内容包罗万象 ,所涵学理非常丰富。它一方面注重形于外的技法与功法之实践效应 ,另一方面又注重探索深涵于内的学理与机理。本文以现存的武术古籍为依据 ,以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 ,力图框定武术理论体系的大致范围。从武术典籍大量涌现的明代上溯至远古时代的数千年里 ,武术是处在萌生、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武术一方面与军事战争密切相联 ,主要以征战实践为其活动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在广大的民间 ,武术又以健体、强身与自卫为其活动特点。这一时期得以留存的武术古籍太少 ,给理论研究带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武当山武术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认为:武当山先民为武术的产生储备了先决条件;原始战争是武当山武术产生的动因,“干戚舞”是武当山武术诞生的标志;巴人“巴渝舞”是武当山武术活动的一大亮点;楚人“武当”,促使了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从武术活动的群体、功能上来看,武当山武术活动主要有:军事武术、民间武术和道教武术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