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创业过程。从1949年到1976年间 ,不仅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普遍提高 ,而且在竞技运动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其中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思想决策是分不开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体育思想 ,成为这一阶段指导新中国体育超常规发展的历史主线。一、关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首先展现在共产党人面前的是国家的贫穷落后和民众体质的羸弱。有资料说 ,旧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思想,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体育事业的殷切关怀和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崇尚实干,行动果断,在关键时刻表现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包括对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法治思想包含了从核心内涵到具体内容,涉及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诸多方面。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体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建设新时期,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从 1980年到 1990年的 10年间,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超常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领域,以第 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为标志,不仅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使我们一举跻身于亚洲体育强国的行列,成为世界体坛上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一、第二代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旨在构筑理想的社会主义殿堂,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代领导集体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伍绍祖是国家体育总局首任局长。他与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体育的产业化进程,注重体育全面发展。他具有独特的体育思想,"六化、六转变"的体育改革思想、"三感、三性、三精神"的申奥思想、"系统科学管理体育"的组织思想以及不断创新的体育理论建设思想,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泽民建党80周年讲话所阐述的“三个代表”理论及其它关于对体育方面的讲话和指示的学习,联系到党和国家对体育的现行政策,认为我国体育(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之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体育大国,这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对体育的关怀以及务实的体育政策是分不开的,通过分析和回顾,展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体育的关怀和重视。认为这是江泽民体育思想形成、发展、延续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9.
三代领袖的体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代领袖的体育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是当代体育思想的基石;邓小平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并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江泽民的体育思想为我国迈向21世纪的体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毛泽东便强调了体育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建国后,毛泽东继续为我国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部队体育指引着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后,我党第二代领导人继续坚持和发扬了毛泽东的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开创了近代中国一种新的体育形态。这一新的体育形态及其所体现出的体育救国思想,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建设时期体育强国早期的思想渊源。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时期体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分析,就体育实践中蕴含的"体育强国"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体育的奋斗历程铺就了一条体育强国的人民幸福之路。由新民主主义体育倡导的体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兴国,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直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体育的发展之路。在百年体育强国历史上,中国体育在不同时代为中华民族走向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中国体育界不断改革创新实践中,百年期盼的体育强国梦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体育事业发展脉络可用阶级性、斗争性、人民性、政治性等主线进行分析梳理,而这些主线又都可融入中华民族的百年民族主线中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的视野出发,梳理各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与背景、理论与实践、主线与特点,可清晰地看到民族救亡、民族抗争、民族崛起、民族奋进、民族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各个时期中国体育事业顺应民族奋斗需要的建设历程。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顺利完成各个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开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着中国的经验和模式,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发展的简要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认为欧洲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发展受到思想、社会、科技、教育、体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起到思想先行的作用。研究影响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深入了解中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脉络,理解当前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因素,促进学校体育自身及其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传媒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体育是传媒的重要内容,而传媒对体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本对体育与传媒之间相互促进与影响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挖掘新的思维理念,推进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体育课程的历史使命。思什么政?怎样思政?这是高职体育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时代命题。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奋斗的有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引领学生掌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社会价值的能力,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基于此,本文对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让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的功能,做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给人类以深刻的启示: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这正与中国传统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积极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发展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新时期最迫切的需要.这一历史契机也必将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审视:尚武思想的历程和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武思想有着历史基础 ,它在我们社会发展历程中表现为振兴民族精神 ,推动社会进步。探究尚武思想之源和表现 ,旨在为当代中国的体育教育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孔子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哲学的辨证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两点,即整体观和对待观,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整体观是推动整个武术发展的基本思维模式,而对待观使得中华武术文化形态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体育类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强化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文章从体育院校文化教育的维度、体育院校文化教育方式的转变和强化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有益于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