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下,越来越多网络公共事件出现在公众面前。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网民自身的理性思考和对自身权利义务关系、社会道德准则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这无疑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网络公共事件对公民意识发展的推进意义也多有论证,①但是这种推进作用是何以产生的却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2.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少儿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如何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是少图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谈点肤浅的认识,以期使各位少图工作者对孩子阅读兴趣培养多加重视。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关注的新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需要就一些值得深入发掘的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地分析,解读这些事件的典型意义何在,启示人们思考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俊良 《视听界》2007,(4):103-104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形式短平快地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吉喆 《出版广角》2016,(9):84-85
文章通过对《心怀生命:和孩子共读的生命启蒙书》的解读,对本书所蕴含的哲学教育领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探讨了本书所具有的唤醒人们对生命、对世界重新认识与思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珺 《新闻传播》2010,(4):29-29
作为新闻报道的新兵,经济报道对我来说是个难点。新闻事件、数字分析、经济走势分析,报道中往往顾了这头忘了那头。深入浅出的解读是难点,而更大的难点是通过一个小事件看到经济发展的动向和当下经济形势的成因。怎样做好经济报道,成为我采访之余思考的重点,在此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收看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农历新年的重要方式,春晚是华人在农历新年最关注的文化盛宴。春晚作为文艺展演属于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中观众对春晚的解读和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为集体记忆增添素材。本文试从媒介事件入手,从媒介事件界定;预热记忆;互动构建记忆几个方面对央视春晚的集体记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白艳 《传媒》2020,(2):76-78
热点事件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引广大公众的注意力,因而是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热点事件展开普法活动是新闻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将法律知识点与事件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请立法者、执法者和法学专家深入解读,把相似事件作为延伸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提升新闻记者的法律素养,注重事件报道的严谨规范,避免跟热点而引发的流量陷阱等。  相似文献   

9.
1.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西方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组织领导能力也颇为重视,并同时注重身体素质的发展。其教育方式主张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2.让孩子享受真正的兔费教育,使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0.
微博,作为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心,一方面是低俗新闻传播的源头;另一方面,能够引起群体效应,让低俗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发酵扩散,而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虚假消息的泛滥,背后隐含的是炒作、恶搞、媚俗等新闻伦理的失范。文章以"侯耀华安娜金事件"为例,全面解读在热点新闻事件传播中,低俗新闻传播的特征及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期望能够引起公众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格根图雅 《大观周刊》2012,(51):255-25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向上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3,(8):60-63
<正>本书以人物经历或历史事件为纲,从地理角度对旧人旧事进行挖掘和解读,把厚重的历史置于坦荡的山河之间。在江油、安陆、长安,探访李白烂漫而遗憾的一生;在从崖山到大都的漫长道路上,剖析文天祥的独坚孤忠;溯着长江,重走武汉大学在战火中的辗转西迁路……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一段故事都鲜活动人,文笔沉郁而洒脱,作者用海量的信息与深邃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阅读快递     
《帮孩子学会思考——幼儿阶段基于脑的学习》[英]尼古拉·考萨利·费瑟斯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望子成龙是所有人的心态,尤其是对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更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本书是关于幼儿思考习惯、思考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类图书,除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性帮助外,广大儿童家长也可以从中大受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晰 《大观周刊》2012,(41):263-263
幼儿教师正确对待幼儿各种不良情绪,做好幼儿的性格培养,就是塑造孩子美好的未来!要体会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少一些教训,多一些鼓励、安慰和体谅;批评教育的体现方式要得当;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发脾气”,促进家庭关系和谐,转移幼儿不良注意力,注重正面引导,远离负面影响。帮助幼儿学会自理,增强信心;注重培养孩子坚韧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适当的奖励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短平快形式来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在批评某一新闻事件时,容易先站队、再批评。当批评陷入"站队思维"时,你站的队完全有可能是别人引导的结果,你的脑袋站过去后就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控制:站这边还是那边。以"站队思维"来解读新闻事件,自然少了理性与真正的思考,甚至  相似文献   

17.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姊妹篇,是在解读儿童幸福观之后关注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倾情之作。作者从家长反映最多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手、安慰物依恋、安全感缺失、分离痛苦、害怕、撒谎和不良情绪等7个方面的表象入手,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本文摘自该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呈现和解读事件,并进行理性地思考。人们不仅会看这些媒体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更会去看这些媒体是如何评论和解读这些新闻事件的,由此构成一个权威媒体在传播活动中的完整价值链,从而引导舆论。广播电视媒体应当顺应和强化这一要求,加强媒体评论的常态化建设,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达到观点致胜。从新媒体的崛起看媒体评论建设的新趋势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  相似文献   

20.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