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层通讯员受生活和工作范围的局限,虽然不能像省市媒体的记者那样到处跑,但他有着身在基层的优势,接触基层多,能及时发现鲜活的新闻、捕到第一手新闻.通讯员在基层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写好新闻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地锻炼写作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还要在"勤"上下工夫,才能采写出鲜活精彩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的记者相较上级大报,优势在基层,劣势也在基层。优势在于记者与基层群众贴得更近,劣势在于常常处于基层往往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怨身在此山中”。今年初,我们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率浙江县市报之先,策划开展了“记者蹲点村社区”活动,让记者在走基层中走出新意、走出新作。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4.
基层通讯员受生活和工作范围的限制,不能像省市媒体的记者那样到处跑,但具有身在基层的贴近性优势,许多时候既是新闻的记录者,又是亲历者,有着专业记者无法获得的直观感受。而且,由于身在基层,对于本单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重点工程建设)可以进行专职记者无法进行的长时间追踪和深入采访,可以写出专职记者靠突击采访无法写出的内容丰富的新闻稿。笔者认为,只要基层通讯员掌握五个善于,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湖南日报》2002年12月14日上的消息《检察机关挺身而出当原告》,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由通讯员和报社记者合作采写出的新闻佳作。这又一次说明,身居社会基层的通讯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占有得天独厚的先知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仍然是办好报纸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何谓通讯员?据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载:“通讯员是指为新闻机构采写新闻、反映情况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有时也称通讯员或通讯记者、通信记者。通讯员一般是…  相似文献   

6.
正基层通讯员是报社最主要的生力军,记者再多,毕竟没有时间每天接触一线和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基层通讯员正好有这个优势,他们接触的行业、部门、群众更多,搜集资料、采写、拍摄更方便一些。不过总体而言,基层通讯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闻业务培训,很多人有米有炊,却不是妇。那么,基层通讯员如何把握好新闻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出彩呢?通讯员写稿常犯的四点错误  相似文献   

7.
多年工作在新闻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又多次深入一线采访调研。这些经历,使我切身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迫切需要,对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的强烈愿望。城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与基层离得近,也几乎每天都在和基层打交道,能够及时看到和听到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这本来是一种工作优势,但是,如果只是身到基层、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 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竞争中,有些基层通讯员的稿路越来越窄了,与记者同挤一班车,抢新闻总处于下风.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变思路、拓稿路是一种明智选择.只有拓宽投稿渠道,才能充分发挥通讯员身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的长处.近些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稿件质量和采用率明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竞争中,有些基层通讯员的稿路越来越窄了,与记者同挤一班车,抢新闻总处于下风.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变思路、拓稿路是一种明智选择.只有拓宽投稿渠道,才能充分发挥通讯员身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的长处.近些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稿件质量和采用率明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这是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关键。通讯员队伍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都生活在基层, 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  相似文献   

12.
基层记者是媒体采编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通讯员是记者队伍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充当着为上级媒体供稿和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务的双重角色。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往往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要么是不报,要么是迟报,即使报了,往往新闻事件本身也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好多重大的新闻事件就和我们的媒体失之交臂。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基层记者和通讯员的价值,发挥其在上送稿件中的作用,成为各级电视台不断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报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在山区。在新的一轮改革浪潮涌来这际,如何深化发展我们的山区报道,唱出一支充满改革气息的“山歌”呢?从目前我们新闻队伍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加强我们的作风建设,做到山区采访的:身入、情入、神入。身入身入,就是要求我们的记者沉到山区底层去。我们不少新闻老前辈,他们来自山区,来自基层,又长期采访生心和革命干劲,当年在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背着被余,跋山涉水采访,长期吃住群众家,有的记者甚至和农民一起“充壳子”(生活贫困,无被条,睡在/“包谷壳”里)。如此采访,他们的新闻岂能不带…  相似文献   

14.
上蔡县东洪乡教师王立业来信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能发给通讯员证吗?对通讯员写的稿件会不会优先采用? 王立业同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人民群众给报纸、电台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民主权利。我们知道专职从事采访的记者很少,而每天发生的新闻却很广泛,要及时传播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信息,这就要依靠亲  相似文献   

15.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个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仙桃日报社表彰了2015年度优秀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优秀新闻作品,反响热烈。通讯员感慨地说:这种久违的聚会,让我们倍感温暖,唤醒了我们的新闻热情。在新的一年里,要以荣誉为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奋力笔耕,写出更多更好的有时代气息、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新闻稿件。通讯员大多生活在基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社会舆论的尖兵,是沟通编辑部与受众的重要渠道,是办好党报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一、一次非正式采访这篇题为《值得研究的合同书》,刊登在1984年6月25日《人民日报》M版头条,加花边配评论“莫忘吴恒…  相似文献   

20.
王一 《新闻界》2002,(3):62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层通讯员锻炼成长为专业新闻记者甚至颇有成就的知名记者是不胜枚举的。但也有许多通讯员身在基层,反而感到可以写的新闻越来越少,常有无米下锅的困惑。这种困惑其实多半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造成的。新闻敏感又叫新闻嗅觉或新闻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讲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