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法创作缘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无意识与书法创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但无意识的巨大创造功能庸毋置疑,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无意识的过程是主要的,剥夺这样一个过程就等于是完全取消书法艺术创造。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就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相似文献   

2.
纵观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通过拜读和鉴赏有着"元人冠冕"之美誉的赵孟頫大师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他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风貌,使元代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格。赵孟頫卓著的书法艺术成就,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为后人称颂,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成就,《海岳名言》即是其代表论述.《海岳名言》中有二十六则,映射出纯粹而通达、书法自然观、追古出新、卑唐尚晋等诸多真知灼见.这对于学书者进行书法艺术的探索与修习大有裨益,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创作求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我们应继往开来,充分发挥书法的丰富内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学会读帖     
在学习书法中,读帖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是增强一个人书法基本素养、享受书法艺术乐趣的有效方法和极佳途径。读帖必须弄清字义帖义,抓住其笔划特征,掌握其结字特点,领会其章法妙处,感悟其神韵风采,还要处理好与笔临尤其是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欣赏书法要靠眼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一种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抽象艺术,却有着它特殊的深度.因而,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也就随之要求主观上有一个心态上的深度.这个心态深度的实现过程,就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真谛不断深入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越是精微深刻,欣赏眼光就越是高明.过去我接触过不少书法爱好者,他们往往辛勤刻苦地临池作字,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论;然而其中许多人对之皓首穷年却收效甚微,甚而长期徘徊歧途,无由入门,这是什么缘故呢?我细细琢磨,就是觉得忽略了书法学习中的欣赏方面.尤其是对经常临习的古代碑帖的认真研读和欣赏,对这些历代著名法书瑰宝的艺术特质的主观心理体验和把握.那末,什么是这种体验呢?它和书法的欣赏又是什么关系呢?中国书法艺术中值得如此深入体验的特质又是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7.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兼收并蓄是其书法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他大胆地将不同的书法范式和书体有机地结合,使其书法艺术得以创造性地表现,《裴将军帖》正是这一艺术探索的典型范例。本文论述了颜真卿这幅字帖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现代视觉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美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洗尹默一生潜心研习书法,成就斐然;其书法理论重在阐释,具有普及意义;其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诗文意境、绘画等皆有紧密的联系.这里就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进行阐述.诗文内容是书法表现形式的载体,书法是对诗文的艺术再造.使书法与诗文的意境达到意境共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认为:唐代诗歌与书法在发展中具有整体上的同步性;唐人对诗歌和书法的抒情言志作用在理论上已有明确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唐代诗人和书法家,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了一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通过书法艺术的阐述,书法史的简介,书法家的故事,名碑、名帖的欣赏与临摹,教师的创作示范、讲授,学生的练习、讨论以及参赛、参展等等过程,可以使书法教育成为促进学生人格、语言、音乐、空间、身体感应、数学和逻辑等方面发展的一个艺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书法美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线条的艺术组合,但人们在创作书法或欣赏书法时,往往会受到客观世界具体形象的启悟,产生联想,从而使抽象线条中寓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毕竟不是形象本身,而是依附于抽象表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自由联想。书法艺术这种形象的联想与异化,正是书法线条本身的抽象与综合,这种形象思维是美的艺术作用的显示。  相似文献   

13.
唐代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顶峰,各个阶层都对书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唐代公主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书法艺术方面的修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唐代女性地位的普遍提高,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实现;公主日常就很重视书法学习,加之社会上书法学习蔚然成风,皇室重视培养;公主身份尊贵,有较好的客观学习条件,所以唐代的很多公主都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杰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砚农张运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书法人才,其书艺人品名重乡里。在当前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主旋律和文化背景下,深入研究砚农先生的书道人品,弘扬其爱生如子、深入经典、强调基础,关注修养、全面育人的书法教育思想,对于传承晚清民国以降的书法艺术创作及书法教育理念与方法,承嗣正统、开引后学,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及大学院校书法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范式,对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士君子风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书法艺术是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本文主要从书法艺术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了解了东巴文字的特点、书写工具和艺术特点,并与汉字书法艺术做对比,可以看出东巴文字书法艺术受到汉字书法的影响以及它和汉字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人们对东巴文字书法艺术的发展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一。迄今为止,书法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普及,加之近20多年来应试教育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的书法课几乎被废弃,广大中小学生对练习书法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而成年人的字体已经成形,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较中小学生困难多一些,本文就成年人如何练习书法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很多书法专业学生,因为在高考前有一定的临摹字帖的能力,所以在入校后的书法学习阶段,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临摹书帖的重要性,而一味把注意力放在书法创作上,导致书法基础不牢,创作水准不高.要关注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的书法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书法欣赏与美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书法欣赏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在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由书作的意象,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因此,书法欣赏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科举应试的书体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前人多有论述。一般认为,“馆阁体”一类应试科举的书体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科举重书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教育,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