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与法规教育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是需要具有高度自觉的信息智慧与信息能力,而网络素养教育则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民族院校大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网络学习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海量的信息在网络呈现,而因检索途径及个体需求表达的差异,在使用信息工具查询出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各不相同,加强信息检索意识,提高信息提取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一大关键。信息检索技能的发展是伴随终身发展的基本技能,该文从信息检索纸本和电子资源对高校大学生阅读、学习、信息辨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重视检索素养的培养,学生应重视检索技能的学习,发展大学生终身学习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93-95,10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更新、提炼对现代人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多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更是生活、学习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文章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有效发挥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调查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提升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水平;二是开拓信息素养学习渠道,扩大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知识视野;三是增添研究型学习项目,锻炼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技能运用能力;四是增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强化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道德感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对学习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大学生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能力的必备条件.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应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时还应重视隐性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即正确理解并建设性享用网络资源的素质和修养,尤其是网络信息评估力、网络媒介参与力和网络学习发展力等三大核心能力。面对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的现实,必须综合学校—家庭—社会三重途径,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进阶式网络媒介素养的立体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在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述3G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的高频率与网络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低能力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不乐观的原因: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缺乏,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术、轻素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迷失,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以及图书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提出以普及推广现有指标体系为基本思路,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为基本要求以及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中为基本方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要求每个人都具备信息素养,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学习能力,影响着教学改革,影响着大学生一生的学习和生活。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是:一半以上的学生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较差,尤其是获取、利用、创新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道德有待提高。学校应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改革各学科教学、建立评估制度等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素养能力是21世纪大学生学习、创新、塑造完美人格必备的基本素质.应通过加强大学生信息意识教育、利用图书馆意识教育、开辟畅通的信息渠道等实践环节和有效途径形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尤其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网络用户群体。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且传播速度极快,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种种网络素养问题。基于此,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特点,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趋势出发,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以s大学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S大学学生的网络学习态度、信息素养、网络学习动机、网络学习策略、网络学习风格等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的学习能力远远达不到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必须从学校环境、学科环境、学生自主环境三方面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为了更好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增强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能力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科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条件.文章在对相关大学生信息检索、文献资料搜集及整理基础上进行梳理及归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社会发展需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乏.最后从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改革、读者活动、提高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方面提出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网络信息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完善的信息网络结构和流畅的信息传递通道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可以说,因特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防止不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各高校和图书馆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教育,因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界的一个热门问题。一、网络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网络信息素养,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即有效的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对网络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管、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提高网络信息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经典阅读和网络阅读并重的学习习惯,培养深度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不断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