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关税档案,对清代前期的凤阳关的管理体制、税收的征收和报告制度以及官员的管理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以考察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清代榷关是明代钞关的继承和发展.清代前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商路的延伸、长途贸易的发展,为清代榷关的重建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历史前提,而清初财政的困难则成为清代榷关重建的契机.清代榷关在康乾盛世下得到发展,其分布也与全国性经济布局的变化相一致.至清代中期,榷关税成为国家赖以维持的重要财源之一.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榷关,课以关税,是中国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它既为封建王朝开辟了新的税源,也反映了明清时代区域经济间商品交换不断扩大和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明朝初年,凤阳因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一跃而成为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淮河流域的首府,城市地位明显提高.成化元年,在凤阳设立钞关,包括正阳、临淮二关.因居于水陆交通要道,二关迅速成为皖北地区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其在交通与商业上的地位超过当时的凤阳城.清代,颍州设府,打破了凤阳府“独霸”皖北的格局,给凤阳城市的政治地位带来挑战.入民国,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城市崛起,成为皖北地区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这致使凤阳城市地位进一步下降,逐渐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城.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的中央关与地方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现代财政学的分类标准,将清代前期的税关分为中央关与地方关,并从清人对商税的划分角度说明地方关的概念;对于不同时期、属于不同等级的特殊税关也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长距离贸易的兴盛,使粤海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粤海关为各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全国区域间的商品流通,满足了市场需求;发达的商品流通也为粤海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使其财政地位日益突出,又有力地促进了广东自身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凤阳中学简介凤阳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早在清代,这里就建起了“淮南书院”,世代沿革,解放前为安徽省第五中学,现为滁州市重点中学。校园占地114亩,用个教学班,教IlllW157人,学生1795人。教学、实验设施基本齐备。多年来.学校实行“层层负责...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南北沿海长距离贸易的兴盛,推动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天津也由此成为运河沿线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与此同时,繁华的商品流通给天津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其财政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前期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来自政府 ,也来自民间。政府与民间投资的目的不同 ,但共同的结果是建设并修筑了基础设施 ,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服务。本文通过描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捐资的情况 ,分析其结果 ,论证投资的结果应该比其各自的目的更重要。意识形态并非仅仅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它还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截至2003年7月10日,南方11省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8.7亿元,1.4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569人。图为7月10日16时30分,安徽凤阳临淮关淮河支流濠河的洪水咆哮着冲击大堤,使大堤出现150米的滑坡,解放军某舟桥团500多名官兵在水中冒雨打桩加固大堤,展开了抢险大会战。洪水“冲走”南方398亿财产  相似文献   

10.
流行于安徽凤台、凤阳、怀远、颍上的花鼓灯,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中原地区民间歌舞、曲艺,但不失其本色。更多的遗存着淮夷音乐文化特色。是在楚歌楚声的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淮河风情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11.
方志和舆图是展现区划变动、修志水平、政治空间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清代是中国古代志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但凤阳府的修志工作却存在着志书存量少、增量起伏较大、舆图绘制水平前后差异明显等特点,这与凤阳府的政区变迁、自然灾害、官员调配、战乱等因素密切相关。志书本身的编修体例也经历了由“纲目体—平、纲目体并行—以纲目体为主”的变化,所配置的舆图类别既符合清代志书舆图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在分布和舆图择用上融入了地方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凤阳府在修志层面的特征与理念。  相似文献   

12.
凤阳位于淮河中游北岸,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凤阳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淮河流域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凤阳民歌与中国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并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凤阳民歌,其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音乐艺术的长期积累和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3.
吴中四杰是明初全国著名诗人,后世称誉颇多。他们曾因流放、公干、思亲等原因与凤阳结下深厚的历史情缘。本文主要考察他们在凤阳的行实以及他们与凤阳有关的文学作品内容,以期准确描述他们与凤阳有关的人生经历,探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丰富凤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代河东池盐,即今山西运城池盐。河东池盐行销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地区一百一十九州县,是清代前期全国范围内比较大的行盐区之一。乾隆五十七  相似文献   

15.
明初,在朱元璋的诏令下,全国数十万民众徙居凤阳,其中,有十多位当时一流的文人.他们用诗文真实记录了这次移民经过,以及在凤阳的生活和情感.本文从相关的几个概念界定、明初移居凤阳文人述略、明初凤阳移民诗歌述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6.
榷关又称钞关,是明清时期对过往关卡的船只、商品征税的一个专门机构,主要设在运河、长江、沿海等的交通枢纽处,有户部关和工部关之分。户部关在明代时称钞关,工部关则是明代的工部抽分。到清代时,榷关所征税收成为继田赋、盐税之后的第三大国家财政收入,其地位日显重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6):10-12
凤阳歌是发源于凤阳、起源于明朝的一种表演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伴随着江浙返迁百姓、民间艺人、商人及乞讨者流传到全国各地,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社会变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当地不同地域文化、语言的影响,也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其唱腔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凤阳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 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藏、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清代前期,清王朝为加强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在中央政府中特设了理藩院机构。 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门”,一六三八年(崇德三年)更名理藩院。最初只管理内蒙古诸部事务,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稳定,其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商业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它不仅是河南府的商业中心,也是陕甘地区与中原及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嘉道年间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当有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四五百万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